“十佳林场”DNA,有多少可以复制?

  中国绿色时报6月14日报道(记者:苑铁军) 1453→38→25→10,意味着什么?
  百里挑一。
  经过7个多月的层层遴选,10个林场从中国林场协会1453名会员中脱颖而出,最终摘得2010年全国“十佳林场”称号。
  评选与众不同。
  不收评选费,不进行表彰奖励,中国林场协会只向获奖者颁发荣誉奖牌和证书。
  在相当低调的评选中,竞争却异常激烈。在“25进10”无记名投票现场,有5个林场因得票数相同分别并列“十佳林场”第四名和第八名。
  同场竞技准确定位自身差距,成为此次参评者的最大收获。
  只差2票就能入选“十佳林场”了,有点儿可惜,某林场场长说,开始以为稳操胜券,可最后和同省获“十佳林场”称号的兄弟林场一比,差距就出来了。现在,身边有了学习榜样,这对以后的发展大有好处。
  区域样本→学习模仿→不断创新,清晰的引导思路在评选细节中多有体现。
  评选活动不仅对“十佳林场”的分布区域进行了科学定位,还规定获奖者5年内不再参评。正是这些硬杠杠发挥了促进入选林场样本多元化的作用,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套学习模板。
  科技兴林、生态效益、多种经营、改革创新——溯源而上,出现在评选中的这些关键词成为了“强场兴林”清晰的注解。
  与实力强劲的领跑者们相比,一部分处于发展瓶颈期的国有林场需要奋起直追。
  强场兴林,任重而道远。
  对处于我国生态建设最前沿的国有林场来说,这支拥有6亿亩森林、4507个国有林场的绿色军团,自身发展实力的全方位增长,对巩固我国生态建设前沿阵地起到重要影响。
  随着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定位的变化,国有林场在林业发展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功能地位和巨大作用,已成为国家生态保障的核心区域,重要的战略森林资源基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风景资源的重要场地,在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繁荣林区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对国有林场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林场的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进入21世纪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现代林业发展战略以来,这支庞大的绿色军团这种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寻找一条超越之路,对于一部分处于发展低谷期的林场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这支绿色军团中的领跑者,“十佳林场”的成功并非一日之功,
  此次“十佳林场”评选中的第一名——山东原山国有林场,其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曾是当地有名的“要饭林场”,但现在原山林场已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4.6亿元,年总收入过亿元,已初步形成林业、工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物流业五大产业。
  原山的成功并非一日之功。
  不断涌现出色的管理者,清晰的发展思路,经过12年的努力,原山终于完成凤凰涅槃式的发展。
  领跑者的DNA不可能完全复制。但是,作为成功发展的模仿样本,“十佳林场”富有成长性的模式,最终呈现出某种不约而同的一致性:艰苦奋斗、勇于改革、开拓精神。
  模仿,同样可以达到创新。有效的模仿实际上是一种逆向创新——在知道结果、方向和明确启发的前提下,反向寻求解决方案。
  发展没有捷径可走,对国有林场来说同样如此。
  艰苦奋斗、勇于改革、开拓精神——这些“十佳林场”显现出的集体DNA,对于那些处于发展瓶颈期的国有林场,则是实现超越的重要因素。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