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地区推行新型林下资源管理模式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6月23日讯 大兴安岭地区从保护林下资源、致富职工群众、促进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积极推行以“林下资源转让承包经营”、“野生蓝莓集约化经营”、“三统一”管理为内容的新型林下资源管理模式,使林下资源保护利用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一是实现从“管护”到“承包”的转变。在原有森林资源管护体系基础上,打破单一的管护、防火职责,模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模式,将现有适宜转让的野生蓝莓等主要林下资源面向管护职工进行转让承包经营,以此进一步突出落实林下资源管护责任,充分借助人为技术手段,科学经营抚育好林下资源,开创“管、育、用”一体化的林下资源管理新格局。以2010年林下资源专项调查成果为依据,结合各林场资源分布情况,采取划分转让承包区、集中管护区、公共采集区科学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此外,采取以转让费用代替林业局投入的方式以及通过落实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鼓励承包人增加对林下资源的抚育、施肥、管理等方面的投入,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 二是实现由“分散”到“统一”的管理。实行林下资源经营管理、产品采集和收购销售“三统一”管理,实现由“分散”经营向“统一”管理的跨越。在推进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点面结合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有序、统一、集约”的组织管理理念。在转让承包经营区管理上,灵活运用了承包人独立经营与自愿联户组合经营两种形式,并将森林资源管护、防火、林下资源管理经营融为一体,从而获得多方面的收益和成效;集中管护区实行林场负责统一组织资源管护与采集利用工作;在公共采集区由林场统一看护,划为居民群众自由采摘范围。在组织实施上,林业局要求各林场必须按照区域内林下资源监测站点发布的采摘时间统一组织采集工作,采集人员实行采集、防火“双入山证”制度,林政、森保等部门实行联动机制,利用检查站、管护站加强采集、运输环节管理和秩序的维护,从而杜绝侵害承包人利益、掠夺式采摘等无序采集现象的发生。在统一购销环节,由林业局统一与加工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并通过实行市场价监控等举措,确保职工群众和加工企业双方的利益。 三是实现从“资源”到“产业”的转型。为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林业局立足得天独厚的蓝莓资源,坚持上规模上水平,着力打造独具核心竞争力的深加工产品的理念。重点引进的蓝莓精深加工企业,主要依托大兴安岭野生蓝莓资源生产蓝莓干红、蓝莓白兰地、蓝莓冰酒及蓝莓饮料,现依莓饮品有限公司饮料和果酒两条生产线已全部建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打造新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扩大在郁闭林下木耳、蓝莓和北芪的种植;同时,利用林下环境和资源优势发展鹿、山羊、雪兔和野猪等养殖业;此外,对林下丰富的野生蓝莓、红豆、蘑菇等资源,进一步搞好采集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为了保证林下资源产业的发展,推进蓝莓培育的产业化进程,在推行新型林下资源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将蓝莓集约化经营试点工作作为重点建设项目,从而实现野生蓝莓的可持续发展。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