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自2008年6月全面推进以来,截至去年底,全国共确权集体林地24.31亿亩,占总面积的88.6%,7260多万农户拿到了林权证,3亿农民直接受益。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表示,林权主体改革有望在年内完成勘界确权,明年完成林权证发放,比预期提前近两年,未来一段时期,将是林改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现。今后林改攻坚,如何发力?
林改如何不留隐患?
妥善化解“三过”问题,规范林权流转
这次林改之前,我国的集体林权历经四次大的调整,走过许多弯路,如何让这次林改不留隐患?
与以往不同,这次林改触及产权。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指出,确保农民享有平等的承包经营权是这次集体林改的核心任务,各地要始终坚持“一个确立,两个到户”不动摇: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确保产权确定到户,林权证发放到户。要让这次林改不留隐患,首先得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比较突出的集体林地流转面积过大、价格过低、时间过长这“三过”问题。
过去流转出去的山林,出现的矛盾纠纷如何解决?海南省迎难而上,依靠群众,探索突破。
海口市三门坡镇塘头村是个只有20户村民的小村庄,共有688亩集体商品林。此前村集体将其中的304亩出租给一家公司种植荔枝,每亩年租金40元,承包期50年。近年来,由于土地升值,村民多次提出异议,要求公司缩短承包年限、提高租金或划出部分林地让农民经营,但公司拒绝了村民的要求。双方僵持不下,一度发生了村民干扰公司生产经营等冲突。
有关部门一方面对群众讲清楚当时发包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做公司的工作,希望公司要立足长远,适当让利于民。最终由镇政府出面,公司与群众代表协商:把承包期从剩下的37年缩短为24年,租金每亩每年提高到90元。
“解决好林权历史遗留问题,是林改关键环节,解决不好就可能留下新的隐患。”贾治邦说。
国家林业局林改领导小组副组长黄建兴坦言,这次林改充分发动群众,整体推进状况良好。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跑偏”的问题:有些基层领导认识不到位,有些私利作祟,过分强调按市场模式运作,采取股份制形式虚拟产权、应付改革;有的打着因地制宜的幌子,采取发包甚至拍卖的方式。“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林改‘回头看’和检查验收过程中及时纠正。”
记者获悉,从6月初开始,国家林业局陆续派出10个督导检查组,分赴全国各地督导检查各地林改。针对部分地方林木林地流转不尽规范问题,国家林业局将出台和完善政策法规,规范林权流转行为,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分到山后如何经营好?
专业合作组织统分结合,破解分散经营难题
林改不是将集体山林一分了之。“在林改分的大背景下,广大林农很快就提出了技术指导、销售服务等要求。林农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有效解决了林业生产经营中部门包不了、农户办不了的难题。”黄建兴告诉记者。
林改后,陕西省宁陕县不少林农发展一种叫做猪苓的中药材产业。随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如何让猪苓卖个好价钱?2009年6月,大寺沟村56户猪苓栽植户成立了“旬宝猪苓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提供、基地建设指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注册了“旬宝猪苓”商标,开通了电子商铺,猪苓最高售价卖到了每公斤120元。
眼下,合作社服务范围辐射到周边6个县,带动万余户林农。旬阳坝镇大寺沟村村民赵国坤以前长期在上海打工,林改后返乡种植猪苓2000窝,3年后收入可达30万元。去年,宁陕全县猪苓保存量102万窝,产值高达15.3亿元。
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司长张蕾说,目前,全国涉林专业合作组织已达9.5万个,加入农户1846万户,经营林地3.08亿亩。但整体而言,专业合作社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林改形势发展的需要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今年,国家林业局开始着手开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创建活动,“十二五”期间将扶持发展200个示范县和2000个示范社。
如何让林农快富起来?
完善配套改革,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
让林农尽快富起来,这是林改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山林承包到户后,农民要想尽快靠山致富,首先得有前期投入。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必要的抵押物,贷款难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民,而林权抵押贷款创新性地将农户承包的山林作为抵押物,从而为林农解决融资难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活树变活钱,叶子变票子,林权抵押贷款真是我们林农发家致富的好帮手。”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隆宫村村民吴成德承包了50亩竹林。在林权抵押贷款的支持下,吴成德克服了资金难题,办起了一家竹筷加工作坊,现在一年纯利润超过10万元。
2010年全国林权抵押贷款金额322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46%。除了林权抵押贷款,林业贴息贷款、政策性森林保险、社会资本投入……以林改为契机,林业金融支撑制度不断完善,为全面盘活森林资源资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血液。
除了资金,技术也是让林农尽快富起来的助推剂。林改后,江西省奉新县柳溪乡船坳村林农郭清洪家承包了107亩竹林。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让精心经营的竹林亩立竹量锐减到不足60株。当头一棒,让郭清洪不知所措。所幸的是,灾后林业部门及时指导推广竹腔施肥、竹蔸施肥等毛竹高效培育技术。通过注射增产剂,现在郭清洪家的竹林亩立竹量翻了一番多,一年纯收入超过6万元,比林改前增加了四五倍。
“要靠山致富,不懂科技真不行!”郭清洪由衷感叹。从2009年起我国实施林业科技富民工程,为林改提供强力科技支撑,其中2010年组织实施推广的科技项目就有297个,这些技术逐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后,农民的腰包会越来越鼓。
十年树木。林业生产周期较长,发展林下经济增加短期收入,长短结合谋致富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以林致富。辽宁省本溪市广大林农形成了山上种树、林中放蜂、林下种参、参里养蛙的立体经营模式,全市涌现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农户1.6万户,百万元户3000多户。
数据显示,全国林地直接产出率由2003年的84元/亩提高到2010年的198元/亩,提高很快,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何提升?一方面要继续完善配套改革,进一步破解农民面临的资金不足、技术缺乏、信息不灵等难题,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林业产业,转变林业发展方式。记者了解到,国家林业局正在研究出台林下经济扶持政策措施,帮助广大林农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尽快以林致富。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