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9月14日报道(记者:孙阁) 村外有郁郁葱葱的林海,村内是各色苗木编织的花海绿廊。十几年间,邯郸市曲周县槐桥乡的小弟八村从又脏又乱的后进村成为全国绿色小康村,是不断增加的绿色改变了小村的一切。
村党支部书记张敬云说:“是这片林子,救活了这个支部。”
“救”字涵盖了诸多的含义,也包含了河北省和张敬云一样的支部书记们对树、对党的一片赤诚之情。
解决“树皮”问题,村干部地位在变化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在中国广大的农村,村干部的权力主要集中在3点:一是地皮,指的是房基地;二是树皮,栽树砍树;三是肚皮,就是计划生育的超生罚款。
近年,在河北有一个统计数字:农村信访案件,80%以上和林地、林木有关。诸多农村干群矛盾的焦点就集中在“树皮”上。分析主要原因,一是村两委对本村的组织凝聚力不强,对村集体的林木监管不力,盗伐案件增多;二是林地边界问题多,邻里因林地利益问题增多;三是林地与土地争地现象严重。
张敬云的理论是:“穷了则乱,乱了更穷,我上任的第一天就是栽树,多栽树早致富,老百姓的日子过好了,哪里还会乱?”他带领村民发挥全村人均耕地多、沟渠多、闲散荒地多的优势,依托河北赛博板业集团,大搞植树造林,实行产业化经营。经过几年的努力,全村发展片林700亩、林网500亩、四旁植树4万株,系列“林业工程”让一个小村庄共植树16万株,人均140株。
为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张敬云和村两委班子又带领村民搞苗木生产。经过几年的发展,全村现有苗圃1080亩。2008年,小弟八村的上千株黄金槐、毛白杨、金丝柳等树种走进北京奥运场馆。如今,全村仅苗木一项年收入可达110万元。
“树皮”问题解决了,村支部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提升了。
发展林果产业,集体与村民共同富裕
近年,河北各地农村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挖掘山林潜力,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逐渐走上了林果富民之路。
沧县高川乡朴寺村,村党支部书记李增才带动村民发展小枣产业,建成了全国首批“金丝小枣标准化示范基地”,使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
赞皇县土门乡寺峪村的311户972口人,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果园,在党支部书记王占英带领下走集体发展与村民共同致富之路。全村3700亩山场全都栽上了树木,农民受益,村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泊头市王武庄镇金马驹村党支部书记郭玉森,带领全村群众发展果品加工业,建立标准化管理果园及果品高科技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果树种植3万亩。
霸州市王庄子乡各村统一发展,通过栽活一片林子、共建一个支部活动,鼓舞了农民干劲,盘活了林业资产,促进了乡、村集体和农民共同增收。
一系列的转变,让村党支部在村民的眼中重新变得可敬、可亲、可信。
林改助力,让干群关系愈发紧密
河北农民近年逐渐意识到,山林在不断增值。特别是集体林权改革之后,农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夯实了可持续增收的基础。各地的党支部以林改为契机,增进与村民的和谐关系。无论是均山到户,还是流转承包,均根据2/3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的意见。同时,依照民主程序,采取公开拍卖、公开招标等方式转让经营权,所得收入一部分集体成员平均分配,另一部分用于集体公益事业,妥善兼顾了村集体与农户的利益。在一些地区,林改甚至成了调节农村干群关系的润滑剂。
邢台县孟家庄镇车尖村党支部书记赵建海介绍说:“现在我们成了村民争抢的‘香饽饽’,农民争着找我们要林业信息。林业技术员来了,我们领到谁家谁家高兴。”
省林业局副局长刘凤庭总结说:“河北省坚持林改与基层民主建设相结合,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杜绝小范围决策和暗箱操作,不仅增强了广大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而且提高了基层干部依法办事、民主决策的自觉性。”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