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景洪戈牛村民探索自建水源公益林保护小区取得成效

在美丽迷人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西双版纳州”),随着生态立州战略深入人心,群众自发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日益增多。景洪市景哈哈尼族乡戈牛村委会村民从2007年以来自建水源公益林保护小区的做法,堪称西双版纳州新农村建设中实现保护和发展“双赢”的典范。

记者近日走进森林茂密、泉水潺潺的戈牛村委会,对村民探索设立保护界碑、制定村规民约、组织专人巡护一整套自创护林模式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实地采访。


  设立保护界碑 明确保护区域

在前往戈牛村委会的途中,记者看到立在路旁林地边缘的界碑。界碑上面写着“水源公益林,戈牛村委会戈牛村民小组”,字迹虽不漂亮但很清晰。

据了解,戈牛村委会地处低亚热带河谷偏远山区,以前有着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和丰沛的水资源。自上世纪90年代起,渴望脱贫致富的村民纷纷开垦轮歇地和荒山,盲目发展橡胶种植业,累计种植橡胶面积达1.9万多亩。2007年,橡胶价格一路上扬进入顶峰时期,为得到更多利益,当地很多村民把本不该开发或不利种植的箐沟、砂仁地、有林地都开发出来种植橡胶,不仅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还直接危及到水源公益林。当时,山箐河沟水流萎缩变小甚至水源枯竭的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寨子连村民饮用水都严重不足。

面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窘境,戈牛村“两委”(村支部和村委会)开始深刻反思,积极寻求破解之道。在林业、环保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戈牛村“两委”按照景哈哈尼族乡党委政府全力实施水源林恢复建设工程的相关要求,率先提出了“规划水源林公益林,按人均拥有3亩~5亩水源林划定界线并立界碑保护”的方案。这期间,走在推进水源公益林保护修复建设最前列的当数戈牛村民小组。

戈牛村民小组组长罗海祥告诉记者,他2007年上任时,面临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寨子后山一片面积达2730余亩的林地实施划界立碑保护。

罗海祥说,这片林地属于戈牛和累那两个村民小组共有,是两个村寨和村里小学近1200人的饮用水水源地。在乡林业管理站的支持下,自己摸着石头过河,通过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向村民宣讲立界碑、划界线保护水源公益林的目的和意义。随后,自己拿出1200元请人做了12块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的水泥界碑,先期共立了8块。而界碑上的字都是罗海祥自己用竹篾棍认认真真写上去的。

由于林地属两个村民小组共有,2009年3月2日,鲁那村民小组也在这块林地旁边立下了“水源公益林保护碑”。截至目前,两个村民小组共立了16块界碑。

据了解,戈牛村民小组自立界碑的做法得到戈牛村委会及时推广,全村9个村民小组把现有的5300余亩林地全部列为了水源公益林,共设立了150块保护界碑,实行永久保护。

罗海祥说,通过明确保护范围、划定界线、设立界碑,确实能起到提醒村民的作用。从第一块界碑立在林地边起,保护水源公益林的意识就开始在戈牛村民的心里扎下了根。


制定村规民约 禁止砍伐林木

在村里设立保护区、立界碑不算很难,可要真正让所有村民都自觉参与保护行动却并不容易。戈牛村委会因地制宜,用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不失为切实管用的好办法。

一直以来,戈牛村委会的村民都是到寨子后山砍伐薪材,修房造屋也要到林里尽挑好的砍。即便是1983年开始林改以后,因无人管护,公益林实际上成为了村民的薪炭林,公益林里树木被偷砍的情况屡屡发生。将寨子后山林地设为保护区,就意味着以后里面的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这确实让有些村民一时难以接受。

罗海祥说,对2730多亩水源公益林实施长期保护,不仅是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不管阻力多大,这事都必须坚持干下去,而且一定要干好。

通过走村串户反复讲清道理,罗海祥最终把最初持反对意见的几户人家的工作做通了。在村规民约上,戈牛村民小组96户村民当家人都心服口服地签了字,并按了手印。

戈牛村民小组制定的《戈牛村共建文明公约》中第四条明确规定,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源,为保护水源林,任何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进入水源林砍伐竹子、树木。砍坏水源林者,一经发现,给予500元~1000元的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自从有了村规民约,戈牛村民小组就理直气壮地严禁任何人私自进入水源公益林乱砍滥伐和乱捕乱猎。这一做法也得到戈牛村委会的肯定并在其他8个村民小组推广。

如今,戈牛村村民明白了“保护森林生态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保护水源林就是保护自己生命线”的道理,自觉参与水源林保护修复建设事业的热情越来越高。罗海祥说,自保护小区设立以来,6年来戈牛村村民没有私自到林地砍过一棵树木和一根竹子。


  组织专人巡护 增强保护实效

在农村,虽然设立了保护小区对水源公益林实施保护,但村规民约管得了本村的村民,却管不住临时外来人员;设立界碑可提醒本村村民不随意侵占林地,却不能有效地阻止外来人员盗伐林木。

罗海祥说,为增强对保护小区管护效果,戈牛村民小组率先成立了护林队,组织专人定期巡逻。巡逻情况及时向小组长反馈,小组长定期向乡林业管理站汇报。每周巡逻一次,每人每月补助300元。

2007年的戈牛村民小组其实并不富裕,村民年人均收入才1800多元,制作界碑的钱都是罗海祥自掏腰包,这护林队员的补助资金从何而来?

罗海祥说,采取以树养人的办法筹措。补助资金由林业部门下拨给村民小组的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通过建水池接管道安水表收取村民0.5元/每吨水费组成。有了资金保障,从2007年开始,给每个队员每月补助的300元一直都能兑现。

现在,戈牛村民小组保护的这片林地里10多个品种的树木、竹子、野生水果枝繁叶茂,野鸡、果子狸、麂子等近20种动物生机盎然。从林地里源源不断涌出的山泉水干净清冽,滋养着傍山而居的户户村民,近几年云南连续大旱期间也从未缺水。

戈牛村通过坚持不懈地保护水源公益林,不仅整个村子变得山清水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就连周边橡胶林的病虫害都减轻了,这吸引不少人前来安家落户。现在,戈牛村村民安居乐业,通过种植橡胶、水稻、南药、茶业等,收入越来越高,2012年人均收入已达到8400多元。

记者看到,如今的戈牛村民小组,家家都盖起了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的漂亮新楼房,楼顶都有时尚的太阳能装置。

西双版纳州副州长杨沙在对戈牛村委会村民立碑保护水源林、公益林进行实地调研后认为,戈牛村干部群众为全州农村树立了自我保护公益林的典范。在他建议下,州环保、生物产业发展部门把戈牛村列为“环境友好型橡生态胶园”建设示范点,向全州推广他们的好做法。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