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11月12日报道(记者 梅青 李燕 吴兆喆 李松龄) 这是一场有着特殊意义的研讨会,不仅因为其主题扣合国家发展形势需要——“油茶产业建功国家粮油安全”,更以37家油茶企业联合发布诚信宣言为亮色,立誓给人民群众的餐桌构筑一道安全防线,而写下打造中国食品安全的浓重一笔。
除此之外,这场研讨会立足探讨创新理念、政策扶持、标准制订、健康饮食、品牌构建、贸易融资等多个话题,为油茶产业发展解疑释惑,为壮大油茶产业建功国家粮油安全集成献策。
由中国绿色时报社和中国经济林协会共同主办的2013中国油茶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于11月6日在湖北省咸宁市召开,短短一天的会议日程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达到了“共谋、启迪、聚力”的目的。中国经济林协会会长张志达认为,“共谋”,就是集中各方人士共同谋划油茶产业发展大事;“启迪”,就是由与会7位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使大家通过“借脑”形成“溢出”效应;“聚力”,就是让专家、管理者、企业人士共聚一堂、共商对策,形成合力。
保粮油安全还需6亿亩耕地!
耕地不够,怎么办?
在当前耕地“红线”不得撞线的情况下,为保粮油安全,调剂出6亿亩耕地面积,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这一结论是如何而来的呢?
今年6月,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在《世界潮流与中国梦》的专题报告中指出,“我们去年进口了6000多万吨大豆,进口了800万吨食用植物油,加在一起意味着中国增加了6亿亩耕地”。
同一个月,《中国经济导报》称,“我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为65%”。也就是说,中国人每天吃到的油中,有65%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中国食用油行业面临的危机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拿出6亿亩耕地解决食用油的供给,这在中国极不现实。但知情人却知道,解决食用油安全并非仅有利用耕地这一条路可走。以往,我们求发展的眼光主要集中在发展传统草本植物油料上;如果把眼光转向发展木本油料作物,不仅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前景广阔。
据统计,我国有荒山荒地8亿亩,适宜栽植木本粮油树种的面积近4.5亿亩,现有木本粮油经济林约2.5亿亩。若再改造利用2亿亩荒山荒地发展木本油料,使木本油料林亩产油达到40公斤,这2亿亩的总产量就可满足我国年食用植物油消费的1/3。
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指出了我国耕地面积的短缺,告知人们靠发展传统草本植物油料满足我国食用油需求的不切实际:从2008年到2012年,尽管我国粮食产量从5287亿公斤增加到5896亿公斤,累计增幅11.6%;但同期粮食消费量却从5171亿公斤增加到6001亿公斤,增加了16%,明显产不足需。
“从今后看,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将绷得更紧,仅工业用粮2012年就比2008年增加了49%,比当时出台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规划的2020年的数量还高出了40%;从2004年到2012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了1.77亿亩,但这是以大豆种植面积减少近4000万亩、其它油料面积减少1600万亩为代价的;目前国际粮食贸易量在2500亿公斤左右,仅相当于我国年粮食消费量的40%,利用国外资源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上述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粮油安全隐患的症结。
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解决粮油供应问题,需要开拓思路,把视野从仅占国土面积1/8的耕地拓展到全部的国土资源。可以栽植在广袤山坡、沟壑,不与农争地的木本油料必然要担起重任,有着“时不我待”的紧迫。
国家多年来对发展木本油料十分重视。有专家在研讨会上指出,国家对油茶产业发展更是器重,在近年中央1号文件、专门的“三农”文件以及各有关部委、省区的其他文件中均有明确要求。2009年,我国为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作物,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出台了唯一针对单一树种而制定的专项规划——《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按照规划,2020年全国油茶种植面积将扩展到7000万亩,达到平均亩产油40公斤、全国年产油250万吨的水平,使茶油占到年消费食用油总量的8%。
“目前,全国油茶林种植总面积已达5750万亩,先后审认定油茶良种260余个,确定定点苗圃289处、定点采穗圃319处。2013年,全国繁育油茶良种苗木7.9亿株,可出圃两年生大苗和容器育苗近4亿株,满足了油茶造林对良种壮苗的需求。”来自于刚刚结束的第六次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的数据,让担忧粮油安全的人们吃了“定心丸”,没有耕地,我们挖掘山地、荒地的潜力,换个思路照样保障粮油安全。
有油吃,更要吃好油。
好油的标准是什么?
有人提出疑问,没有耕地我们可以吃动物油,干吗非得吃植物油呢?
且不说饲养动物也需要粮食,需要增加耕地面积,单就动物油与植物油的区别,就有着极大的学问。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副所长何梅介绍说,食用油的脂肪酸按饱和程度,可分为以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为特点的两种。猪油、牛油等陆地动物油含有饱和脂肪酸较多,约占脂肪酸总含量的50%左右,人体吸收后容易和胆固醇结合,导致动脉硬化,造成血管狭窄、血压升高,引发心血管疾病;而茶油、豆油、玉米油等植物油则是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容易被人体吸收,不会沉淀在血管壁上。
“不饱和脂肪酸又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效果,有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何梅在研讨会上用列表对比的方式表述,说明了茶油的品质更高,更有益于健康,“茶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78.17%,比橄榄油、大豆油、玉米油分别高出2.01%、55.3%和48.43%。”
据何梅介绍,地中海地区居民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及冠心病发病率远低于其他国家,原因在于其膳食脂肪来源于富含油酸的橄榄油,而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相近,因此长期食用富含油酸的油茶籽油将有利于降低冠心病患病几率。
“当然,并不是说油茶籽油全都是优势,尽管它含有较高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但它含有的植物甾醇却低于玉米油、菜子油、胡麻油等,而植物甾醇是人体内不能合成的,也不能由胆甾醇转化而成,只能由食物中摄取。”何梅客观地评价了茶油的优劣势。但她也指出,在加工成品油的同时,这一弱势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改善,这需要油茶企业在加工过程中高度重视科技的运用。
茶油好,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老百姓在市场上买油时,如何才能识破一些企业鱼目混珠的行为,买到好油呢?作为茶油生产企业,又如何才能生产出既达标、又健康的好油呢?
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副主任龙伶俐介绍,国家粮食局从2002年开始,对食用油产品标准及相关标准进行了全面的制定和修订。目前,国家粮食局归口管理的食用油国家、行业标准共计123项。比如,花生油的标准代号为GB 1534-2003,油茶籽油的标准代号为GB 11765-2003,橄榄油的标准代号GB 23347-2009。
“现行的油茶籽油国家标准GB 11765-2003是根据2002年当时油茶籽品质和油茶籽油加工技术、加工方式状况研究确定技术要求。2010年我们提出了标准修订计划,目前该标准已通过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审定。”上述专家表示。
据了解,即将开展的食用油标准修订工作,将对油茶籽油的特征指标进行重新规范,更注重环保、民生和新科技运用,从而引导企业加快新技术的应用、突出产品的保健作用等。同时,为便于检验油茶籽油是否掺假,可能会增加水酶法油茶籽油质量标准要求,并对油茶籽油的安全提出新的要求,“不得添加任何香精、香料”,“水酶法油茶籽油不得添加任何添加剂”,“零售终端不得销售散装油茶籽油,不能脱离原包装销售”,“必须标识油茶籽油的质量等级和原料原产国以及加工工艺等信息”。
有标准、有目标、有信心。
发展产业的钱哪里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油茶产业毕竟是一个新兴产业,企业主并非都有着雄厚资本,那么,种植油茶、压榨茶油的钱从哪里来呢?梦想如何一步步实现呢?
对此,国家林业局计财司山区开发处处长刘跃祥在研讨会上,专题介绍了国家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现有的投资渠道主要是国家发改委安排的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财政部用于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整合资金和林业贴息贷款。”刘跃祥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家发改委的投资从2009年开始,每年安排2亿元,已累计安排了10亿元;财政部从2011年整合和统筹农业综合开发、林木良种补贴等10项资金,至今已安排了63.9亿元;2012年,国家林业局下达支持油茶产业发展的林业贷款贴息资金2.01亿元,贷款规模达31亿元。
刘跃祥说,尽管我国对油茶产业的投资不断扩大,由于我国油茶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所以政府投资主要用于温室大棚建设、土地平整、灌排、技术推广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没有扶持加工生产的专项资金。
那么,对于国家政策、资金的落实情况具体如何呢?全国油茶重点示范县——湖北省通城县的父母官颇有发言权。
通城县县长来华雄在研讨会上底气十足,“我们将发展油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一号工程’来抓,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为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对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2009年以来共整合安排了5亿元建设油茶基地、扶持油茶企业”。
在政策促动、龙头带动、市场拉动和科技推动的发展格局中,通城县油茶种植总面积达21.9万亩,建成高标准油茶示范基地5万余亩。特别是成功吸引民间资本达12亿元,占整个产业发展投入的70%以上,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除了国家财政有限的投资,区域民间资本小额投入之外,致力于发展油茶的企业有没有更广阔的融资渠道呢?
华西证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田晓光在研讨会上,针对发展中小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提出了4种主要融资方式:股权融资、新三板融资、债券融资和中小企业私募债。
在田晓光看来,处于初创阶段的企业,最佳融资方式不外乎天使投资人和风险投资,发展阶段的企业可以选择私人股权投资和公开发行股票,而企业到了成熟阶段,则可以选择负债和股票增发的方式。
而目前,我国油茶企业尚未有成功上市的先例,也就是说均处于初创或发展阶段,因此选择新三板市场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据了解,目前在新三板的挂牌企业中,农林牧渔类企业占32%,尤其是扩容后“新三板”对个人投资者开放的投资门槛预计会降低到投资经验满2年,资金50万以上,股票的交易单位会由3万股降低为1000股。
当然,新三板挂牌也不是想当然的事情。田晓光介绍,新三板挂牌需要满足的首要条件就是“依法设立且存续满两年”。
对于一些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想上市的愿望,田晓光说,必须满足“主营业务最近3年内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董事及高管最近3年内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最近3年内未发生变更”等稳定性要求,并特别强调了财务真实性的问题。
“有人为了获取上市资格,在审查时谈遭遇、露伤疤,就是为了突出自己的诚实,企业的踏实,可你要知道,一经查实,3年之内你就再没有资格了。”田晓光为了让与会企业家更好地吸收一些枯燥的数据,他通过对成功上市和上市失败的案例进行剖析,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油茶企业借力资本市场的意义。
壮大的企业要赢得市场认可。
其核心又是什么?
在梦想的鼓舞下,与会企业家们开始探讨,有了钱之后,企业很容易做大做强,但“大”和“强”却并不意味着能长久地持续。在进退之际,救命的“稻草”又是什么呢?
“品牌!”国际品牌战略分析师赵欧仁斩钉截铁地说。在他看来,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当品牌被市场认可并接收后,它的价值将无法估量。
赵欧仁为了告诉与会企业家们,品牌的塑造一定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消费者,他讲了一段拿破仑激励士兵的话,“拿破仑告诉士兵们,你们的需求就是我的需求,他在士兵们的头脑中勾勒出一幅士兵头脑中的景象,最后他站出来说,恰好我就是那个带领你们去实现你们理想的人”。
“我们要思考,有多少人是追随拿破仑的梦想踏上征途?是零。这些士兵们正是靠着追随自己的梦想,这支队伍才能成为一支驰骋欧洲的伟大军队,并将他们的梦想代言人推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赵欧仁说,“油茶企业也一样,有多少消费者是追随你们的商标而来的?他们是在意这个品牌给自己的身份定位。”
“我们首先要帮助潜在顾客找到他们自我的身份,为他们塑造自身的价值,然后再用你的产品或服务去迎合、强化和彰显顾客的这种自我身份和自身价值。”赵欧仁表示,“对于顾客而言,他买了这个品牌的茶油,会问自己,这个品牌给我带来了什么感受,带来了什么利益,别人会怎么看我,能使我自己归属于哪一个群体,能否彰显我的身份和价值?”
那么,品牌的锻造,又需要经过怎样的“淬炼”呢?
中国绿色时报社常务副社长柳维河在研讨会上,用亚当·斯密的一句话精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商人本来最怕失信用!”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柳维河表示,在食品安全领域隐患丛生,尤其是食用油安全问题频出的当下,行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健康的环境,更需要稳健的起步。
与会中,我国重点油茶企业代表湖北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大兵,宣读了本次研讨会修订的油茶企业诚信宣言——《我们共同的责任》。
“国无信不威,人无信不立。我们坚信,失信企业最终将被社会淘汰,只有努力建设企业诚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才能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最终赢得油茶事业发展的辉煌。”方大兵诚恳地说,“坚决杜绝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切实履行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不实施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制作100%的油茶籽油,努力提升社会形象……”
华灯初上,精彩继续。中国经济林协会会长张志达高亢的结语充满了热情和正能量,鼓舞着参会的每一个人:
研讨会深化了认识。专家详细分析了我国粮油安全形势,使我们加深认识了发展油茶产业的战略意义;分析茶油各种成分及与其它油类的比较,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提供了很好的选择,使我们有志于在高端油产品市场上取得更多份额。
研讨会探讨了对策。专家介绍了当前食用油标准政策的制定情况,使我们更清楚如何提升整个行业发展的竞争实力;介绍了国家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组织油茶工程实施,确保国家投资效益;介绍了品牌的塑造和营销技巧,使我们受到启示,只有关心消费者的价值体现,才能提高产品品牌的影响力;介绍了资本运作,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获得了发展壮大的途径;特别是通城县发展油茶产业的经验和做法,对各地推进油茶产业发展不无裨益。
研讨会宣示了诚信。众多油茶企业联合发布诚信宣言,开启了油茶行业加工企业诚信之门,在油茶产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