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造林绿化成绩斐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十年绿化湖北”的决定之后,湖北省造林绿化步伐明显加快。1994年全省基本消灭宜林荒山,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1998年基本完成绿化达标任务,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年绿化湖北”的目标。进入新世纪,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加大对林业投入的有利形势下,湖北省积极实施“以大工程带动林业的大发展”战略,相继启动实施了林业六大工程,造林绿化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新局面。 ——长江防护林等一批生态建设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省通过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在78个县(市)累计完成营造林2614万亩;通过开展飞播造林,完成造林659万亩;通过开展防沙治沙工程,治理沙化及荒漠化土地315万亩。 一一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稳步推进。2000年至2003年,全省83个退耕还林工程县(市、区)共完成退耕还林计划837万亩,其中,坡耕地造林394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43万亩。21个天然林保护工程县(市、区)共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395.7万亩,其中,封山育林303.4万亩,飞播林补植管理80.9万亩,人工造林11.4万亩;管护天然林4656万亩。 ——商品林业基地建设力度加大。近年来,全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先后建成了沿江滨湖及鄂北岗地杨树基地、咸宁低山丘陵竹类基地等10多个大型林业基地。目前,全省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75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面积达到850万亩。全省还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苗木花卉基地,种植面积从1998年的不足7万亩,发展到2003年的32万亩。 一一外资造林取得新突破。1989年以来,全省相继启动实施了四期世行贷款造林项目,贷款总规模近5亿元人民币,累计完成造林400多万亩。近年来,全省又相继启动实施了日本政府援助汉江上游防护林项目、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鄂州生态防护林项目、德国政府援助湖北造林项目(德援一期)等外资、外援项目,共引进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援助资金近1.8亿元人民币,完成造林80多万亩。 ——社会造林和形象林业建设成效显著。从1981年全国人大颁布《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到现在,全省参加义务植树累计达5.4亿人次,共植树8.1亿株。近几年,全省以绿色通道建设和省界绿化为重点,大力建设湖北的形象林业,对30多个省界“口子镇”及其视野范围内的荒山进行了专项造林绿化,对县道以上的道路全面开展了绿色通道建设。据统计,2000年至2003年,全省共绿化省界荒山64万亩,建设高标准的绿色通道34055公里。 近几年,湖北省造林绿化一年一大步,一年上一个新台阶。2001年,全省完成人工造林200万亩;2002年,完成人工造林444.4万亩;2003年,完成人工造林505万亩。在推进林业发展的过程中,湖北各地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搞活经营机制,加强项目监管,不仅大大加快了造林绿化进程,而且有效提高了造林质量。 一是实行造封并举,强化对新造林的培育和管护。为巩固造林绿化成果,近年来,湖北省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封山护林,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每年封山育林、封山管护面积都在6000万亩左右,加上天保工程禁伐、封育和管护的800多万亩面积,整个封山育林、封山管护面积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80%,有效促进了全省林分质量和森林覆盖率的提高。 二是创新经营机制,大力推进民营林业的发展。为引导和规范民营林业的发展,湖北省制发了规范林地流转的文件,落实“谁造谁有”的林业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指导和示范服务,吸引和带动社会力量投入林业建设。近年来,先后有20多个省内外的企业在湖北大规模地投资造林,众多的个体户和广大的农民积极投身林业建设,各种民营投资主体已经成为全省造林绿化的主力军,去年全省民营造林比例已占到了72.9%。全省通过拍卖、承包、合作等形式流转林地1000多万亩,共吸纳12亿多元资金投入造林绿化,使一些长期没有绿化的宜林荒山披上了绿装。 三是加强项目监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在造林质量管理上,湖北省林业部门在全国率先实行了重点工程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造林绿化工程监理制、林木种苗公开采购等,不仅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而且防止了林业工程建设中腐败行为的发生。在林业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上,全面推行报账制,保证了林业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和效益。在林业工程检查验收上,省林业主管部门统筹安排,一个县(市)一般只派出一个综合检查验收组,并推行廉政验收,实行经费包干,食宿费用自理,不仅减轻了被检查单位的经济负担,而且保证了检查的公正性和验收质量。 四是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各地造林绿化的积极性。近几年,湖北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六大工程的机遇,运用国家的优惠政策,根据各地发展林业积极性的高低和在建项目的实施情况,确定林业重点项目和资金的投放去向,对积极性高、实施情况好的地方,给予重点支持;对要项目积极、实施项目消极的地方,减少林业项目和投资,用激励机制调动各地发展林业的积性,保证各项林业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