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时报文章:没有生态安全就没有粮食安全

去年,党中央、国务院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重新对林业作出了科学的定位。全国人民特别是务林人为之豪情满怀。最近,国家又从维护粮食安全的角度作出了保护基本农田的战略决策。对此,许多人产生了一些模糊认识。如何看待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问题呢?两大安全都是重要的国策。确保生态安全是实现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保障。农业是基础,水利是命脉,林业是屏障。这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农、林、水相互关系的科学总结。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生态安全,就没有粮食安全。 当前,国际社会已经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生态破坏将使人们丧失大量适于生存的空间,并由此产生大量生态灾民而冲击周边的社会稳定。因此,没有生态安全就无法安居乐业,更谈不上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是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以山东为例,林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山东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打开山东的林业史,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的林木覆盖率仅为1.9%。由于缺林少绿,风、沙、旱、涝、碱、雹6害横行,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多少年来,人们食不果腹,生活一直没有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善生存环境,几代齐鲁儿女与大自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省有林地面积达到404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了21.5%。林业的发展改善了生态,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条件。菏泽市地处黄河故道,是全国绿化先进单位。该市气象资料显示,1990年以来与前20年的地面观察资料对比,全市降雨量增加2.93%,相对湿度提高0.8%,大风日数减少69.7%,平均干热风减少1.7天。2003年全市粮食平均亩产达到333公斤,比1978年增长1倍多。当然,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不完全取决于生态的改善,但是,林业的屏障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1995年,全省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冻害。位于黄河故道上的冠县把遍地的果树砍伐之后,一度被降伏了的黄沙又卷土重来,再次露出了狰狞的面目。这次冻害使这里的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令人饱受折磨的黄沙并没有走远。50多年的实践反复证明,没有生态安全,就没有粮食安全。只有林茂,才能粮丰。 值得注意的是,在山东境内,引黄济青、引黄入津等国家输水工程以及纵横交织的引黄灌溉渠道,因清淤而新增加的沙化土地每年以10万多亩的速度增长。常年飞舞的黄沙给沿黄两岸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多年来,沿黄群众征服沙害的有效手段正是植树造林。因此说,大力发展农田防护林,充分发挥防护林在防灾减灾、保障农业稳产高产方面的作用,是确保粮食高产稳产,维护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 林业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生态屏障,而且可以为社会提供绿色的高能木本粮油。板栗、核桃、柿子、枣素称“铁杆庄稼”。鲁北滨海盐碱地区依靠枣粮间作,不仅改良了盐碱地,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当地的群众形容林业与农业的关系时说:“树上千斤枣,树下千斤粮。”此外,如果我们能在广大的适宜山区发展木本粮油林500万亩,每年就可生产木本粮食10亿公斤,相当于30亿公斤粮食。这对缓解因增产粮食而对有限耕地造成的压力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林业的兴衰,将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林业是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内容。菏泽市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建起了各具特色的木材加工群体,年加工木材600万立方米,加工年产值60亿元。2003年全市财政收入达到13.61亿元,其中50%来自林业税收,并解决了5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 现在的齐鲁大地林茂粮丰,但历史不可忘记!植树造林,保护和改善我国的生态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不懈。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