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一天,在海南岛一片沼泽地的小池塘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无意中发现了一种野生稻——“野败”,他把“野败”带回实验室,与中国传统水稻杂交,通过三年时间培育出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野败的价值在1970年之前可能 不过是野草,随着袁隆平研究的深入,它最终成了中国人的救命草,想想如果野败当时已经绝种,可能杂交水稻要推迟很多年。”中国农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万方浩博士力图用最浅显的语言提醒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
顾名思义,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多样化。据估计,地球上生物约有300万到1000万种以上,然而,有专家认为,目前全球每一秒种就会有一种物种消失。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脊椎动物6,347种。然而万方浩的研究显示,随着近年来中国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许多外来物种有了更多进入中国的机会,中国的生物系统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外来物种入侵的威胁。
“福寿螺和牛蛙是日渐火爆的川菜中的美味,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福寿螺跑到亚洲吃水稻,目前已经被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和日本列为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万方浩说,“对生物多样性的挑战就在手边、嘴角。”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台湾人曾经把福寿螺作为美食引入,但不久就因为它肉质太松失去了食客,养殖户纷纷弃养,把大大小小的福寿螺丢进水沟池塘,由于它们啃食水稻,不到几年就酿成螺灾。
“中国南方一些养殖福寿螺的地区,也是重要的水稻产区,现在已经出现不同规模的生态灾害。”万方浩担忧地说,“北京周围的一些小福寿螺养殖厂,由于资金周转等问题倒闭后,往往就把福寿螺弃之田间,太可怕了。”万方浩说,类似于福寿螺的入侵物种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每8到10年发现一种,而现在每年就能发现1到2种。
“中国缺乏对外来物种环境安全的监测和评估,很多时候常常等到物种产生危害后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国家环保总局生物安全办公室高级工程师王捷说。据王捷介绍,原产于巴西、素有“植物杀手”之称的薇甘菊近两年正在深圳西南的内伶仃岛上迅速蔓延,与岛上的树木和草地争夺阳光、空气和水份。因野生芭蕉等果树被其“屠杀”,岛上600多只弥猴的生存成了问题。有数据显示,到2003年,中国的外来入侵动物种类已高达283种,每年外来入侵物种对中国经济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高达近1200亿元。
尽管早在1992年,中国政府就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并随后制订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及《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确定了从1996年到20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把农业、林业及海洋业等领域的多样性保护都纳入了国家规划,但是王捷说:“必须承认的是,保护效果不是特别好。”“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