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时报文章: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日来临前夕,这个话题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记者采访中感到,专家们对这个话题有许多话要说。他们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他们认为,要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下,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探究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根本原因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颖博士早从1993年就开始涉足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当时他把生物多样性作为森林资源核算中的一部分加以研究。后来他逐渐把研究范围拓宽到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领域,近期又开始研究如何有效制定保护多样性的政策。 张博士说,生物多样性是地球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早期的生物多样性消失,主要是因为气候、地理或其他自然现象引起的。他指出,近期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则主要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 人为因素的表现有:人类的过度使用,无意或有意地引入外来物种,过度采集和捕获动植物,污染,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农、林业产业化和其他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和物种的活动等。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张博士逐渐发现,这些原因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的直接原因。但在这些原因后面,更主要的是文化、经济和制度方面的根本原因。主要包括人类社会的扩张,贫穷和落后,不合理的政策以及制度的失败等。 张博士告诉记者,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互相关联的。如果社会经济活动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受力,生物多样性就会减少,就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利益同其他生物的利益有许多的冲突和竞争。因此,制定政策制止人类社会的扩张,才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政策。 由于贫穷和落后,必然砍伐森林和引起土地的不合理使用,从而引起恶性循环,并由此引起大量资源的丧失,这也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一个根本原因。 为了改善贫穷和发展经济,人们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的计划,尤其是注重土地扩张的计划等。这些计划对短期内改善贫穷和发展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计划忽略了人类发展的根本和长期性问题,并由此损害了长期发展的潜力,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灾难。法国的蜗牛、澳大利亚的胃育蛙,其灭绝的例子都是深刻的反面教训。 张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生物多样性未能充分保护,另一个根本原因是由于生物多样性资源的无效配置。生物多样性是多种潜在的基因库,但现行的全部产权制度都不能对建立或保护这些基因库给予回报。因此,未能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纳入产权决策制度之中,也严重影响了其保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重视文化、经济和制度的根本原因。张博士强调,当务之急是,要调整土地利用的政策,尽快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纲要,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建设,加大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立法,改善和加强宣传教育,采取有利措施防治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 自然保护区建设应摆在突出地位 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秘书长崔国发教授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自然保护区建设应该摆在首要地位。自然保护区不仅保存着未来社会的战略资源、珍贵的基因资源,而且拥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和难以准确计算的非使用价值。建设自然保护区不仅是长期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主要措施,而且是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 崔教授刚刚参加了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项目的鉴定回到北京。他有感而发:我国众多的自然风景名胜区,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急需尽快纳入进一步保护的范畴。 在我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只有物种的名称,没有准确的数量,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模糊、家底不清。即便是国家级保护区的本底也并不十分清楚,一些省级保护区就显得更加薄弱了。崔教授认为,应尽快开展全国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现状清查和栖息地状况调查。首先分期安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督促省里开展各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工作。尤其是对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对残存的原始林进行生物多样性清查。 据介绍,我国现在实施的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名录,主要来自专家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一些亟待保护的极其濒危物种需要列入。崔教授建议,尽快开展野生动植物濒危状况的研究与评估。采用先进的3S技术,结合科学的地面调查,数量化评估物种的濒危状况,这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崔教授说,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急需启动。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建设基本上还是空白。只有极少数的自然保护区设立了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站。应该尽快在重点自然保护区内建立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监测站,重点监测地带性植被动态、稀有残遗植物群落演替、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动态、生物多样性动态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变化,随时掌握野生动植物的种群动态和濒危程度,以便有效地采取保护措施。 作为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科的负责人,崔教授建议,深入开展自然保护区体系合理布局的研究。我国目前所建的保护区,大体都是自下而上申请建立的。虽然发挥了较大的保护作用,但应该纳入国家总体布局下进行。要在合理的布局下,建设不同级别的保护区,以实现建立保护区的有效性,同时提高保护资金的使用效率。要在国家和各省的尺度上,研究解决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类型布局、自然保护区建设适宜规模、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数量等问题。 我国目前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与实际管理的需求差距很大,与其具有的价值相比相距甚远。崔教授强调,自然保护区建设应该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应该承认自然保护区的“国有自然资产”的属性和自然资本属性。应该把自然保护区,包括省级保护区,优先列入生态补偿资金支持的范围,加大支持力度,以保证这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神”的可持续发展。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