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引灌黄河水、人工沿海修筑围堤、增加湿地淡水存量等措施,3年来,位于山东省境内的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已经“长”出了20余万亩。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鹳、黑鹳等首次现身湿地。
作为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为15万余公顷。近年来,由于黄河流域持续干旱,沿黄引水量增大以及海水倒灌的侵蚀作用,黄河入海口湿地的淡水面积逐年减少,一些依赖湿地生存的动植物也明显减少。
为改变这一状况,由国家林业局立项的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于1999年正式启动实施。经过3年改造,这里已经有超过20万亩的盐碱荒地变成了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重现“鸟语花香、鱼虾满河”的自然景观。据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总工程师刘月良介绍,湿地面积的增加使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明显改善,并使这一地区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每年都有近百万只鸟到这里越冬。近年来,更有多种海内外罕见的珍稀鸟类在这里现身。
据介绍,目前山东省有关部门已作出规划,准备在未来几年内再将20万亩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变成湿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