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短板”制约我国湿地保护
发布日期:2004-08-17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九段沙湿地保护国际研讨会上,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庄国泰指出,我国的湿地正受到多种力量的冲击:由于房地产开发、过度围垦、填湖造地等,湿地正在缩小甚至消失;由于水陆污染,湿地的生态持续恶化;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庄国泰说,与国际相比,我国在湿地保护上还存在三块“短板”:湿地保护领域的立法基本处于空白;政府的投入还十分有限;针对湿地的基础研究、科学管理还比较薄弱。
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屏障,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域之一,因为具有调节水和养分的循环、蓄洪防涝、净化水质、支持维护湿地特有的动植物,如鱼类、鸟类,特别是水禽的栖息地等重要功能,而被称为“地球之肾”。但是,令人忧虑的是,“地球之肾”正受到一次次的伤害乃至毁灭性的破坏。
据介绍,我国的自然湿地面积达3620万公顷,占到国土面积的3.77%。我国先后建立了鸭绿江口、辽河口、黄河口三大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并于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湿地开发成本低,最易受到经济发展的威胁。由于过度开发、保护不力,我国湿地正在萎缩。譬如,东北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湿地,50%—60%已遭破坏。原来从海南、广西一直延伸到杭州湾的我国沿海湿地红树林也遭到人为破坏,眼下已不多见。1998年特大洪灾的发生,也与我国湿地遭到破坏、蓄洪调汛功能受到削弱有直接关系。
江苏省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孙明指出,包括湿地在内的我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处于一种“四不像”的尴尬境地:不像执法主体、不像党政机关、不像事业单位、不像企业单位。由于管理体制与国际不接轨、执法主体的地位不明确,加上国家投入太少,大部分保护区属于自养型保护区,靠开发区内资源来改善生存状态,勉强维持。
湿地国际主席迈克斯·菲兰逊博士指出,中国人口众多,希望获得更好的食物、住房和生活,这势必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湿地的破坏和消退,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迈克斯·菲兰逊强调,要解决上述问题,一要让政府和公众深刻认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人是所有问题的根源,也是解决问题的主体;二要协调好利用和保护、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合理、智慧地利用和保护湿地资源,湿地可实施开放式保护,但必须通过限期开放、实施参观和居住的许可证制度等方式来控制人流;三要充分调动政府、社团、公众的积极性,科学家的知识和经验,要与政府的科学管理和公众的积极参与相结合;四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研究和保护,如美国每年用于湿地保护的投入达80亿美元;五要因地制宜,根据高山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等不同类型,实行动态的、个性化的保护;六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因为湿地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