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改变林区

  在奔腾的雅砻江边,一支由林业工人转变而成的护林队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自1998年开始试点、2000年正式实施后,四川省雅碧江木材水运局就彻底告别了30余年的木材水运历史,更名为四川省长江造林局。在雅砻江畔、金沙江边,这些林业工人放下伐木斧锯,拿起植树镐头和锄头,完成了从“赶漂人”到“植树人”的整体大转移老护林队长王永树告诉记者,自己砍了一辈子树,临到退休却赶上了天保。“现在,能天天上山看林子,保护好现有的树木成了大家最大的光荣。”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我国三线工业基地开发建设,雅砻江、金沙江的大片森林成了人们重点开发的对象。经过长期大规模的集中采伐,流、洪水等生态灾难频繁发生,到20世纪90年代初,山上几乎已无林可采。
1998年9月1日,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林禁伐。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启了序幕。当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在12个省(区、市)试点。2000年,工程在17个省(区、市)全面启动。
天保工程涉及17个省(区、市)的724个县、160个森工企业(县级林业局、林场),工程区将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或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146万名在职职工有74万人要被分流安置,同时还要管护好14.29亿亩林地。
5年过去了,天保工程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的13个省(区、市),2000年已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截至去年底,工程区共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任务14707.6万亩,14.3亿亩森林得到了有效管护。
一系列措施使得林区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生态恶化的采伐区成为山川秀美的管护区,引起水土流失的毁林开垦地也重新披上绿装。据初步统计,工程实施5年多来,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3.2亿立方米,仅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覆盖率就比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提高了5.58个百分点,达到77.61%,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
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经过38年来的开发,南部林缘已经北退了140公里,使松嫩平原开始受到旱涝灾害的困扰。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水患接连发生。天保工程实施以后,随着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对现有森林的管游22个县的抽样调查,水土流失面积与工程实施前相比下降了5.99%,长江泥沙含量出现全线下降的趋势。一些地方过去干涸的水源开始出现水流,降雨量和空气湿度明显增加。东北林区多年末见的东北虎又重新出现,西南林区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从天然林保护,到林区生态建设,再到林区经济发展,天保工程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天保工程区职工开始摆脱了“靠山吃山”的“木头经济”,走出了“靠山育林,靠山养人”的新路。
过去不太为人们在意的野生植物山特产品,如今被林区职工充分利用,开发成商品,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国内外市场。在位于小兴安岭地区的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一个告诉记者,像过去那样单纯靠卖木头、卖原料、搞上游产品,林区职工难以致富,现在定多元化开发的路子,林区经济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现在鹿场生产的鹿血、鹿茸等产品已经逐步打开了市场,销路不错,今后我们还将在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实施天保工程,难点之一是林业富余职工如何分流安置,如何让林区职工尽快致富。5年来,天保工程区通过从“砍树人”到“管护人”、“种树人”的转变。到目前,工程区累计妥善分流安置林业富余职工66.5万人。目前直接从事森,林采伐的职工由37.5万人减为11.2万人,减少70%以上,森林管护人员相应由4.59万人增加到20.53万人。许多职工还从林区种植、养殖、森林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中,找到了新的就业门路,并走上了致富路。
黑龙江省阿木尔林业局工人李少刚高中毕业正逢“天保工程”实施,父亲和哥哥都下了岗,李少刚也只好离家打工。他没料到的是,家里人随后承包了“天保林”的管护工作,这样一来,不光可以重新实现就业,还可以靠清林、育苗、采集林副产品获得收入,一年算下来,家里可以人均实现收入几千元。李少刚下定了决心,等自己打工一结束,就要回到家乡做一名育林人。
天保工程使林区经济逐步多元化。森林旅游、森林食品、药材、林特产品采集加工等特色经济迅速发展,林业一、二、三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8.8:74.5:16.7变为现在的15.0:63.8:21.2,林区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开始走出“独木支撑”的困境。据对19个森工局抽样调查显示,实施天保工程以后,以非林非木产品为主的第一、第三产业产值分别比工程建设初期增长了44.5%和110.4%。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