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日前在西藏召开的“高海拔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指出,高海拔地区生态保护与恢复是我国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海拔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按照严格保护、科学恢复、审慎开发、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原生林草植被,维持雪山、冰川、河流和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增强区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提高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质量,形成以高原原生植被为主体、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的自然生态系统,实现高海拔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高海拔地区土地面积达2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大多分布在西部落后地区。这一地区生态系统多样,不仅分布有森林、草原、荒漠和水生植物群系,而且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植物区系交汇区和濒危动物栖息地以及生物基因库,目前生存有维管束植物1500属12000种以上,约占中国维管束植物总属数的一半、总种数的34.3%;哺乳类动物29科210种,约占总种数的46.67%;鸟类57科532种,约占中国鸟类总种数的44.97%。珍稀、濒危物种较多,举世闻名的藏羚羊、大熊猫、普氏原羚,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的巨柏就分布在这里。
李育材指出,高海拔地区是我国东部及周边东南亚国家江河的发源地,对我国及其周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大影响。长期以来,由于高海拔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人们生态意识薄弱,盲目垦植、过牧、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使本来已经十分脆弱的高原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严重影响当地牧民生存、生产、生活及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高海拔地区原生植被保护与恢复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分区突破,严格保护,努力实现高海拔地区林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李育材强调,高海拔地区原生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全面规划、科学布局。在规划中必须遵循生态适应性规律和地域分布规律,明确原生植被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优先地区,分区保护,科学布局。二是要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加强国家级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管理能力,突出国家重点拯救的生物物种,对江河沿岸、城镇周围、公路沿线的原生植被及重点地区的野生动植物要优先保护和恢复。三是建立健全林业各级管理机构,逐步理顺体制,改革资源管理机制。四是搞好高海拔地区正在实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等各项工程建设,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五是增强林业生态建设的科技支撑,在关键的技术上有所突破。六是重视林业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素质。七是高度重视高海拔地区生态保护与恢复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的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四川、云南、青海、西藏林业厅(局)从事高海拔地区生态保护研究的同志参加了研讨会。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