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心叶甲控制技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

为解决椰心叶甲防治工作中的技术难题,总结防治经验,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国家林业局会同中国林学会于2004年10月25日至26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椰心叶甲控制技术研讨会”,除国家相关部委派人参会外,还有来自全国相关研究院所以及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等共80多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副省长江泽林出席研讨会并讲话。 会议邀请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广东省林科院有关专家就椰甲清挂包防治技术、寄生天敌椰甲截脉姬小蜂引进及应用、引诱剂研究进展等问题做了专题报告。中国林学会副秘书长尹发权出席研讨会并主持学术报告会。 祝列克副局长说,防治外来有害生物仍然是今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点,我国是世界上少林的国家,同时也是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由于多种自然的、历史的原因,从总体上看,我国森林抗逆性、抗外来干扰能力和稳定性比较差,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后,很容易定殖成功,治理起来非常困难,甚至无法实现根除,因此,今后要继续把防治外来有害生物的目标锁定在预防和早期发现、提高预警能力上。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建立统一指挥机构,加强科技合作,坚持科学防治,建立明确防治工作责任制,加强部门间相互配合和国际交流,利用和借鉴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传入地或原产地研究成果和治理经验,全面提升防治能力和防治效果。要完善进境植物及产品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及引进植物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入侵林业有害生物生态控制技术及控制后生态恢复与栖息地生态环境复原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同时加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防范和控制能力建设,遏制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 江泽林副省长说,森林病虫害是无烟的森林火灾,椰心叶甲防治是目前海南林业部门的一项首要任务,是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我们现在的工作从大的方面讲,一个是求发展,一个是保安全。椰心叶甲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既危害发展,又危害安全。从发展的角度讲,海南的大型产业资源棕榈科植物受影响,对经济发展是一个大的损害;从安全的角度讲,建设生态省,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棕榈科植物是海南一个特征性的标志物,如果椰心叶甲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这种危害是非常大的。 据介绍,疫情发生后,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海南省人民奋起抗灾,采取了一系列积极防治措施,组织十余家科研院所进行科学研究,目前在应急防治药剂、从国外引进寄生性天敌昆虫、应用病原微生物绿僵菌以及用于监测的引诱剂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防治工作紧紧依靠科研支撑,边研究、边试验、边防治,在控制椰心叶甲蔓延势头上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椰心叶甲防治情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会议代表从寰岛泰得大酒店出发,经过海甸四中路、人民大道、海甸五西路、滨海大道等,两旁所见的椰树都挂了药包。据海南森防人员介绍,椰甲清粉剂挂包法药效期长、效果较好。目前,全省已投放椰甲清粉剂药包140多万小包用于防治,共防治棕榈科植物80多万株。此项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疫区虫口密度和疫情自然扩散速度明显降低。专家们见到,严重染虫的椰子树开始恢复生长,重新长出了嫩绿的新叶。 在美涯水库姬小蜂放飞试验基地,一片幼小椰树上挂着白色的小杯,里面放着寄居了姬小蜂的椰心椰甲幼虫。当地防治人员说,姬小蜂将卵产在笔芯大小的椰心椰甲身体里,孵化的幼虫以椰心椰甲为食,一段时间后变为成虫飞出,迎战和消灭椰心椰甲。经过试验,姬小蜂有望成为扑杀椰心椰甲的有效生物武器。   驻海口市部队某部营区年初发现椰心叶甲,今年5月开始,省有关部门采用绿僵菌对付椰心叶甲。根据绿僵菌互相传染特点,实施隔株施药,一般隔两株防治一株。经调查,在防治区域7天内椰心叶甲致死率约为60%,15天后杀虫效果达85%以上。当天下午,专家们在这里看到,椰树中层的叶子还有点枯黄,而顶端新长出的枝叶已是绿绿葱葱。椰树干上还有许多被绿僵菌消灭的害虫尸体。据悉,绿僵菌具有在椰树间传播的功能,没有施放僵菌的疫树上的害虫也感染绿僵菌致死。在环境保护方面绿僵菌也比较安全可靠。   专家们实地考察后认为,现有的几种防治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害树木的症状明显减轻,疫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疫情仍面临进一步爆发的严重威胁,今后的防治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必须加大防治力度,协同攻关,解决有关技术难题。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司长魏殿生表示,海南椰心叶甲防治工作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