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为经济林产业大国

进入冬季,酥脆甘甜的山东沾化冬枣又上市了。在超市中,1公斤上等沾化冬枣可以卖到数十元仍供不应求。2003年,沾化冬枣种植面积已达45万亩,总产量3000万公斤,产值5.6亿元。冬枣产业使农民人均增收1317元,是全年总收入的50.5%,占据了“半壁江山”。 沾化只是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2003年底,我国经济林面积已达4.3亿亩,年总产量8810万吨,年总产值1640亿元,均居世界之首。经济林产业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区经济尤其是山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成为广大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近10年来,我国经济林发展迅速,每年新增面积1950多万亩。目前,全国经济林面积超过1050万亩的省有18个,超过2100万亩的省有10个。在经济林主产省(区)出现了一批靠经济林强县富民的典型。如湖北省罗田县依靠百里板栗带年总收入达7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340元,成为该县富民的支柱产业。 根据“特色区域化布局”和实施名牌战略的总体构想,各地加大对经济林品种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树种和品种。江苏泰兴银杏、湖北罗田板栗、河北昌黎葡萄、福建建瓯锥栗……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各类经济林名牌产品不断涌现,不但在国内声名鹊起,而且享誉海外。全国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种植面积逐年增长,已占到全国经济林总面积的18.3%,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达到223个。 各地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经济林基地。现全国共营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各类经济林基地7万多个,面积达6000多万亩,占“九五”期间营造经济林面积的70%以上。 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济林开发模式,各地新建了一批千亩、万亩甚至十几万亩的名特优新基地。地方主导特色产品的经济林产业初具规模,涌现出一批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管理、专业化生产的成功典型。 各地还先后改造了一批低产、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树种和品种。河北省辛集市在鸭梨市场严重滞销、许多地方砍梨树的情况下,采用树上调结构的方式进行梨果结构调整,嫁接新品种黄金梨、黄冠梨,现全市已发展新品种梨8.5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黄金梨生产基地。果农王保龙凭借4亩新品种梨2002年收入达到12万元。据统计,全市农民从果品业获得的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7%。 目前,我国经济林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已由传统、分散和小规模经营向现代化、专业化生产迈进。全国有一定规模的经济林产品加工企业达1万多个,年加工能力达750多万吨,平均加工率为11%。贮藏保鲜企业达10万个,年贮藏保鲜能力达920多万吨,平均贮藏保鲜率达到13.5%。全国涌现出一大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年果品加工量14万吨。一些省(区)已开始尝试利用精深加工技术和高科技生物手段,发展经济林产业。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