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严重的国家之一,生物灾害是诸多自然灾害中发生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危害损失大的灾种。近年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达870万公顷,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880亿元。
根据各省(区、市)统计报表统计,2004年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 946万公顷,同比增加8.8%。其中害虫744万公顷,同比增加6%;病害75万公顷,同比增加11.2%;鼠(兔)127万公顷,同比增加26.6%。此外,天然次生林、灌木林和荒漠植被病虫发生面积152万公顷,有害植物45万公顷。
发生严重的省份有广东、四川、内蒙古3省区,发生面积超过70万公顷;福建、云南、贵州、广东、甘肃、宁夏、内蒙古上升明显同比增加20%以上。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灾害性天气频发,国际和地区间经贸频繁,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等不利因素,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形势日趋严峻。2004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呈偏重发生态势。外来有害生物危害严重。松材线虫病疫点增加,扩散蔓延势头不减;美国白蛾已进入北京远郊;椰心叶甲在海南扩散蔓延迅猛;薇甘菊、紫茎泽兰在西南、华南地区不断扩展。本土常发性病虫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星天牛在新疆、西藏等西部偏远地区出现疫情;森林鼠(兔)在西北地区危害猖獗;油杉寄生害在西部天保林区、自然保护区日趋严重。经济林病虫发生呈上升势头。天然次生林、灌木林和荒漠植被病虫危害日益突出。具体情况如下:
1、森林害虫
松毛虫:发生面积125.6万公顷,同比下降12.7%。总体稳中有降,局部地区成灾严重。经多年工程治理,取得明显效果。但由于2003年秋冬季南方大部持续干旱少雨,在长江以南的湖北、湖南、福建、云南、广西、安徽等省上升明显;北方发生面积在7万公顷以上的有辽宁、 河北、内蒙古。并在福建闽西北、安徽黄山、湖北恩施、吉林延边等地局部爆发成灾。
杨树食叶害虫:发生面积77.5万公顷,同比下降24.9%。多年工程治理和持续控灾效果日渐突出。由于2004年春季中原大部持续低温湿雨,发生下降显著。但在山东、河南等局部地区危害加重。其中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在山东鲁西北等地的杨树纯林发生15.3万公顷,农田林网和四旁绿化带林木受害严重。
杨树蛀干害虫:发生面积61.3万公顷,同比下降4.9%。经多年工程治理,发生有所下降。星天牛在新疆、西藏等西部偏远地区出现疫情。在陕西、宁夏、内蒙古、河南、山东、湖北、湖南、辽宁、吉林等地发生严重。湖北发生面积3.4万公顷,呈上升趋势。辽宁发生6.3万公顷,同比上升101%,在许多新植林中已成为灾害性的害虫,导致大片林木树势衰弱、死亡。
美国白蛾:发生面积11.7万公顷,同比增加15%。发生严重,局部地区疫情反弹。发生范围控制在辽、冀、津、陕、鲁5个省市,但已在北京远郊发现。由于寄主谱范围广,在一些已基本实现灭疫的地方又出现疫情复发。在河北疫情最为严重,发生1.3万公顷;第一代美国白蛾发生期较常年提前10天左右,在唐山等发生区疫情全面反弹。辽宁发生8.2万公顷,其中非疫区抚顺和铁岭也有发生。
椰心叶甲:发生面积0.7万公顷,同比增加54.9%。由于治理难度大,在海南扩散蔓延迅猛。共有海口等16个市县发生椰心叶甲疫情,发生面积0.6万公顷,染虫区内棕榈科植物350.8万株,其中染虫植株114万株,有被害状植株84万株。在广东,继湛江和珠海两地发现椰心叶甲后,疫区已经扩散至粤南的40多个县,20万株棕榈科植物受该虫危害。在广西沿海也有发生。
松树钻蛀性害虫:发生面积71.8万公顷,危害继续加重。西南地区一些潜在危险性有害生物接连暴发成灾,已经对天然次生林造成严重威胁。萧氏松茎象发生面积25.3万公顷,同比增加36.9%。由于缺乏有效防治措施,危害日益严重,涉及江西、福建、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7省的100多个市县。江西发生11.1万公顷,且以赣南等地发生最严重。上饶市已扩散至上饶县、横峰、铅山,发生点在逐渐增加。纵坑切梢小蠹发生面积21.9万公顷,同比下降10.9%。云南发生9.5万公顷,滇东南等地受害严重。贵州发生0.7万公顷,发生面积急剧上升,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等地,虫情有持续扩散蔓延的态势,危害程度继续加重。另外四川凉山州等地发生9.7万公顷。云南木蠹象在贵州、云南发生面积8.4万公顷,同比增加79.9%。由于缺乏有效防治措施,治理难度大,发生面积急剧上升。其中贵州发生5.3万公顷。红脂大小蠹在山西、河南、陕西、河北发生面积16.2万公顷,同比下降25.7%。经多年工程治理,取得明显效果。但陕西延安市、渭南市持续发生危害,面积达1.7万公顷。在内蒙古准格尔旗(与山西交界处)出现新疫情。
松蚧虫:发生面积101.1万公顷,继续扩散蔓延。松突圆蚧在广东、福建、广西发生67.4万公顷,同比增加31.2%。其中福建发生12.4万公顷,新增诏安、长泰两个疫点;广东松突圆蚧发生54.5万公顷,面积有所增加,在连平县与江西省的交界处已发现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在广东、广西发生26.4万公顷,同比增加4.5%。广东发生17.6万公顷,发生面积有所增加,在粤北与湖南交界的地区均发现湿地松粉蚧。此外广西发生8.5万公顷。日本松干蚧在辽宁、吉林、山东、浙江发生7.3万公顷,同比下降12%。其中辽宁发生4.7万公顷,同比上升6%,主要发生在辽东山区。
2、森林病害
杨树病害:发生面积23.1万公顷,同比增加13.3%。由于2004年春季中原大部持续低温湿雨,发生上升显著。杨树溃疡病、杨树黑斑病在江苏苏北、苏中、安徽淮北,特别是在山东的苗圃和新植林地中严重发生,仅在江苏淮安市就致死苗木2000万株、幼树1800万株。杨树烂皮病、杨树溃疡病在辽宁发生面积日趋扩大,危害加重,已造成部分树木死亡。
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7.9万公顷,同比上升0.16%。疫点数持续增加,发生省份达14个,扩散蔓延势头不减,对我国南方5亿亩松林和黄山等重要风景名胜区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经治理,广西、福建病死树下降,2003年新发生省份江西、湖南、贵州的疫情得到控制,浙皖粤老发生区灾情基本稳定。江苏发生1.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6万公顷,病死松树40万株,比上年增加6万株。新增浙江绍兴市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市、诸暨市,福建三明市梅列区、三元区,安徽望江县等20个疫点。首次传入云南,在德宏州畹町境内发现261公顷松林感病,感病植株1074株,死亡454株。
3、有害动物
森林鼠(兔):发生面积126.9万公顷,同比增加26.6%。在西北地区危害猖獗,对退耕还林工程构成极大威胁,已成为严重影响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重要因素。由于新植林地面积剧增,在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等省区上升明显。陕西发生22.7万公顷,同比上升32.8%,其中害鼠发生面积7.6万公顷,害兔15.1万公顷,新植林地普遍发生,尤以陕北、渭北为重。
4、有害植物
森林有害植物:发生面积45.3万公顷。有害植物薇甘菊在华南、紫茎泽兰在西南地区不断扩展,形成单优群落,大肆排挤其他生物的生存,严重影响林木生长、更新和生物多样性。油杉寄生害在西部天保林区、自然保护区日趋严重。在青海东部天然次生林发生0.5万公顷,危害严重。
5、经济林病虫。发生面积50.1万公顷,同比增加72.5%。随着经济林面积增加,有害生物呈上升势头,直接危及到林农群众的经济利益。重灾区为陕西上升明显,面积达2万公顷。另外,竹病虫发生面积13.2万公顷,同比下降7.6%。其中竹蝗发生9.1万公顷。
6、天然次生林、灌木林和荒漠植被病虫。发生面积152.1万公顷。危害日益突出,在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对天然林的保护和稀有沙生植被的生存构成威胁。春尺蠖在内蒙古发生5.7万公顷,主要危害柠条及杨、柳、榆等乔木;在新疆天然荒漠林中发生28.3万公顷。栗山天牛在辽宁、吉林天然柞树林发生12万公顷。沙棘木蠹蛾严重发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达旗、东胜、准旗,面积达5.2万公顷,已造成沙棘林成片死亡。在辽宁朝阳严重发生,境内8.7万公顷人工沙棘林受害严重。沙漠鼠害在新疆天然荒漠林发生面积16.5万公顷。
2004年虽是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比较严重的年份,但却是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召开了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会议,明确了新时期森防工作的总体思路,确立了新的防治方针。各地坚持依法防治,推进防治机制创新,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达536万公顷,防治率达63%,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5‰以下,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获得重大突破。
1、确立了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新的思路。国家林业局在南昌召开的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工作指导方针,确定了积极推行森林健康的防治新理念,确立了实现防治工作由重除治向重预防战略转移的新思路,明确了防治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发展方向。
2、加大检疫执法力度,推进依法防治进程。国家林业局组织修订了《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害防治条例》,提出了在《森林法》修改中增加防治条款的意见,不断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法律地位,强化其执法职能。为加强疫木源头管理,国家林业局组织了3个工作组,对浙江等7省开展了以松材线虫病疫木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检疫执法大检查,各有关省也组织了相应行动,掌握并查处了大量违规案件,有效地遏制了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快速蔓延的势头。甘肃、青海、安徽、广东等省颁布了一系列地方法规、办法和技术标准,为规范防治管理、实行依法防治奠定了基础。湖南、甘肃、辽宁等省以“一法两例”为武器,高举执法大旗,完善执法措施,规范执法行为,实现了防治工作重心的转移。
3、注重外来有害物种管理,提高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在国内的传播蔓延。国家林业局大力加强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管理,组织起草了《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设立专线电话、专人,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地突发生物灾害的发生情况,并对一些重大灾情的防治进行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大部分省(区、市)成立了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管理办公室,起草或建立了应急预案,部分省市成立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建立了应急反应机制,进行了应急反应物资等的储备和技术培训。成功处置了辽宁鼠害、广西红树林虫害、甘肃荒漠林柽柳条叶甲、新疆星天牛、吉林、内蒙古、大兴安岭等突发事件。海南椰心叶甲灾害通过引进天敌和推广现代化防技术,基本遏制了疫情快速蔓延和椰树大面积枯死情况。从2003年底开始,大面积推广椰甲清粉剂挂包法的无公害化学防治,另外又采取释放姬小蜂、绿僵菌、啮小蜂等生物防治措施进行防治。经过积极的防治,害虫的虫口密度普遍下降、危害程度有所减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经防治的疫区染虫植株大都恢复生长,重新长出新叶。85%以上的疫树得到不同程度的除治,82%以上疫树的被害状明显减轻,疫情得到一定程度遏制。
4、启动预防工程,将防治工作的重点真正转移到预防为主的轨道上来。国家林业局正式启动预防工程,通过实施预防工程,树立起森林健康的理念,把营林措施贯穿于林业有害生物预防的始终,建立起以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救灾为主体框架的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体系。
5、积极推进防治机制创新,防治绩效明显提升。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治理工程区全面开展了承包防治、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报帐制、施工监理制等试点,吸引了一批公司、专业队或个人通过招投标等形式进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市场,极大地增强了防治工作活力。广东、福建、安徽、江苏等省积极推行专业公司承包防治,松材线虫病除治效果明显提高;青海省充分利用林业工程监理机构对森防工程进行监理,提高了工程质量;贵州等省在天保工程区实行资源管护同病虫监测一体化管理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6、进一步推进防治重点工程,提高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防治工作坚持“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思路,紧密围绕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在突出了松材线虫病等重点防治对象治理的同时,把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区的小蠹虫、森林鼠(兔)害、红脂大小蠹、萧氏松茎象、杨树病虫害作为重点纳入治理工程项目,全面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治理,确保了林业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6个国家级治理工程涉及全国28省(区、市)和3个森工集团的317个县,综合治理面积达180万公顷。其中,松材线虫病治理工程全年防治面积13万公顷,清除疫木300多万株,彻底拔除3个县级疫点,江西、湖南、贵州等2003年新发生区的疫情得到控制,广西、福建病死树继续下降,浙江、安徽、广东老发生区灾情基本稳定;小蠹虫治理工程14.7万公顷;森林鼠害治理工程45.5万公顷,依托全国森林鼠(兔)害防治协作网,大力开展技术研究和实用技术推广工作;红脂大小蠹治理工程4.2万公顷;萧氏松茎象治理工程7.8万公顷;杨树病虫害治理工程92.4万公顷。
7、注重有害生物应急管理,提高应对突发生物灾害能力。根据防治工作的特点,在美国白蛾、松材线虫、森林鼠害发生区建立推动了联防联治机制。在京、津、冀3省市开展了美国白蛾联防联治,通过地面和飞机作业,联合防治8.7万公顷,提高了防治效率和质量,有效地阻止了疫情向北京蔓延。在苏、浙、皖3省重新恢复了松材线虫病联防联治机制,建立了疫情通报交换制度,加强毗邻地区的同步除治,规范了疫木的源头管理和安全利用。森林鼠害协作网开展了5项新技术研究,推广了13项实用技术。
近几年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持续暖冬及灾害性天气频发有利于病虫的繁衍。连续18年的暖冬,造成了越冬害虫存活率较高,而且使一些喜温偏阳性害虫生长速率加快。导致原本就很脆弱的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失衡。气候的异常,导致林木生长不良。树势衰弱,抵御病虫能力下降,这些异常的气候为森林病虫严重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2、一些重要有害生物种类处于周期性高发期。在自然界中,病虫等生物受着外界环境、气象因素和天敌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本身存在着明显的周期现象,导致病虫等生物亦存在着周期发生的现象。去年,松毛虫、松突圆蚧等多种主要森林病虫害处于区域性周期大发生期。
3、人工林比重大,树种单一,系统功能脆弱。随着全国范围内荒山的消灭,森林面积也大幅度剧增,但在消灭荒山的植树造林中,所造林分森林自控调节能力还比较低下,且多为纯林结构,生物多样性程度低,一旦感染有害生物,容易造成其传播蔓延。
4、监测手段比较落后,基层测报准确率不高。目前,我国对病虫的监测主要采取人工地面调查,灯诱、性诱技术尚未得到大面积应用。人工调查对于交通比较便利的林地能够及时掌握病虫发生情况,但对于远离人烟,山高林密的地方,人工调查无力涉及,成为了监测死角。这些地方有病虫发生,被发现时往往是大面积的。此外,由于条件限制,荒漠植被尚无力量开展监测。
5、外来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滞后。由于国际国内贸易频繁物流增加,外来有害生物传入剧增,检疫手段落后,造成疫情扩散。缺乏国外疫情信息,对入侵的有害生物种类、造成的危害不熟悉。不掌握调查方法,不能及时发现有害生物的危害,发现时已经大面积发生,造成疫区封锁和扑灭工作难度加大。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