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染绿,万物复苏。又是一个植树造林的季节来临,4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再次来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亲手植下棵棵新树,亲手浇灌棵棵新苗,为神州大地播洒一片新绿。这是中央领导同志连续22年集体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率先垂范下,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不断深入开展,先后共有93.9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种树超过448.8亿株。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国土绿化事业迈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林业建设连续奏响了跨越式发展的“三部曲”,呈现出盛世兴林、加快发展的喜人局面。
林业:开始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盛世兴林新时代
年年花相似,山川绿更浓。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相继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全面启动,中央林业决定的颁布,依法治林、科技兴林和人才强林之路的确立,促使中国林业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这是中国林业史无前例的改变,是深刻影响中华民族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改变:
——在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所长期坚持的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发展指导思想被终结,林业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时代。林业不再是单纯的提供木材产品的经济产业,转变为既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林业部门也不再是单纯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而是转为执法监管、公共服务、宏观调控的管理部门。
——在国民经济格局中的定位上,党中央、国务院把林业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在林业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上,造林绿化面积由上世纪末的每年7000万亩,猛增到2002年的1.12亿亩,2003年则达到1.6亿亩,营造林连续3年超过1亿亩大关。封山育林成为造林的主要方式,混交林比例大幅上升。
——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方面,林业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人造板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经济林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林业产业年总产值已经达到6000多亿元。经济林带给产区农民的增收效益,约占林业第一产业的一半左右。在南方集体林区的158个林业重点县,农民收入的40%以上来自于林业产业。林业每年带动全国4500多万农民就业。
——在人们的意识和理念上,加快林业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和方向,成为人们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殷切希望和不懈追求。
林业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展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加快林业发展,推进生态建设的坚定决心,在神州大地上,中国林业开始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盛世兴林新时代。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生态建设的航空母舰
上世纪末,长江流域和东北松嫩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引起全社会对林业建设的深刻反思。“治山之道在于治水,治水之道在于兴林”。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做出保护天然林的决策,百万森林工业企业工人离开熟悉的行业和地方,开始从砍树人向植树护树人的大转移。
国家还根据生态现状,果断对我国林业建设作出战略性调整,将我国原有的17项林业重点工程整合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斥资几千亿元人民币,在覆盖全国97%以上的县的区域,规划造林任务11亿亩,从根本上改善中华民族的生存条件。六大工程的实施,在神州大地上拉开了史无前例、令全世界为之瞩目的生态建设之幕。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主要解决东北、内蒙古、西南西北等国有林区的天然林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工程实施范围包括: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17个省区市的734个县和167个森工局。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解决长江中上游、黄河中游的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是我国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工程覆盖了中西部所有省区市及部分东部省区。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地区防沙治沙问题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三北”防护林和长江防护林,在中国国家版图上形成了两个完整的、跨流域的、跨行政区划的大型的生态工程。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工程建设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5省区市的75个县,总面积为46万平方公里。工程建成后,京津地区的生态将大为改观。
——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主要解决物种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工程实施范围包括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湿地地区等。到2010年,使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800个,其中国家级22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16.14%。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主要解决木材供应问题,减轻木材需求对森林资源的压力。计划在2001年至2015年间,建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近2亿亩。工程建成后,提供的木材约占我国当时商品材消费量的40%。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涵盖了我国严重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物种丰富和生物多样性脆弱等生态建设的各个重点区域,构成了一个整治国土的整体架构。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投资之巨,均为历史所罕见,成为我国林业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
在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天然林保护工程的保护面积、“三北”防护林工程的规划建设年限、退耕还林工程投资规模、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保护的范围创下四项世界之最,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骨干工程,它的全面实施,正如在茫茫林海中的一艘“航空母舰”,承载着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气势磅礴地起锚远航了。
这是中国林业发展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调整,解决了我国林业生产力发展布局不合理和长期困扰林业的投资不足的问题,拉开了中国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历史性转变的帷幕。
6年来,通过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国森林资源得到了快速增长,生态状况有所改善。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近8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21%,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持续双增长;土地沙化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每年的全国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大于沙化扩展面积;水土流失面积由过去的367万平方公里下降到35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强度不断减轻,2003年全国11条主要江河流域土壤流失量大幅度减少; 野生动植物和湿地得到有效保护,55.7%的野生动物稳中有升,许多湿地恢复了生态功能。截止到2004年,六大工程已累计完成造林面积3.01亿亩,累计完成投资946.70亿元,其中国家投资790.12亿元,占全部投资总额的83.46%。许多地方初步呈现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江河安宁的喜人景象。
中央林业决定:林业快速发展的里程碑
在当今中国,生态需求已经成为人们对林业的第一需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我国林业有一个大转变”。人们对加快林业发展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对加快林业发展的责任感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对林业在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寄予了厚望。加快林业发展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同年9月,又紧接着召开了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对新世纪中国林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中央林业《决定》的颁布,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解决了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标志着中国林业结束了以木材生产为主的历史,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时代。
中国林业的战略思想、布局、目标和途径就此确定:
战略思想——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战略布局——以六大工程为框架,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全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即以全国城镇绿化区、森林公园和周边自然保护区及典型生态区为“点”;以大江大河、主要山脉、海岸线、主干铁路公路为“线”;以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华北及中原平原地区,南方集体林地区,东南沿海热带林地区,西南高山峡谷地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等为“面”。
战略目标——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到2020年,使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到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基本实现山川秀美,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战略途径——以工程为载体,以科技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我国林业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跨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阶段。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的粗放、低效、高耗转向集约、高效、低耗,林业科学技术由落后技术转向高新、实用技术。
中央林业《决定》的颁布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的召开,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对林业的认识,增强了林业建设活力,拓展了林业发展空间。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林业高度重视,全国各省区市召开了林业会议,制发了林业文件,出台了贯彻落实《决定》的政策措施,为加快林业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内外部条件。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中央林业《决定》的颁布、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各地出台的配套政策,有效地激发了林业的内在活力,各种生产要素迅速向林业聚集,呈现出盛世兴林喜人景象。非公有制主体投资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民营林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在刚过去的一年里,全国依法治林工作会议和全国林业人才工作会议相继召开,对依法治林、人才强林、科教兴林作出全面部署,战略性地奏响了加快林业发展的第三部曲。这三部曲紧密衔接,渐次推进,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必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对我国林业产生前人无法想象的影响。
盛世兴林三部曲的全面奏响,既气势恢宏、动人心魄,又和谐完美、影响深远,深刻反映了林业发展和运行的客观规律,为林业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证。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林业担负更重要历史使命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也越来越面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快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社会共识。
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2005年总体工作时提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扩大和保护森林及湿地则是改善水质、净化空气的根本。
然而,至今为止,生态问题仍是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严重问题。在我国生态建设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林业建设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致可概括为“水、旱、洪、沙”四大危害:
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旱灾范围扩大——全国300多座城市缺水,40多座严重缺水。森林、湿地的蓄水功能剧减导致水资源损失严重。目前全国因干旱每年损失2300亿元。
洪涝灾害频繁——近500年以来长江约10年发生1次大洪水,而近50年每3年发生1次大洪水。全国平均每年受涝耕地1.5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受灾人口数以百万。
沙漠化加剧——由于乱采滥挖、乱砍滥伐、滥用水资源等,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受沙化影响的人口达4亿多。
根据我国林业建设形势和世界林业发展规律判断,我国生态建设正处在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相持阶段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林情。尽快走过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直接过渡到森林的多功能利用阶段,乃至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是我国林业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表示,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略有松懈就可能出现反复和下滑。只有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0%以上,生态状况才能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30%左右,且分布均匀、结构合理、健康稳定,才能进入生态状况良性循环阶段,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周生贤说,林业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中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保护生态、改善生态,成为中国林业最重要的使命。我们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然规律去科学地改善自然,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让中华大地锦绣满园、山川秀美,林业建设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工作全局,求真务实,奋发进取,全力打好生态建设“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的攻坚战。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