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

生态建设“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如何尽快恢复森林资源,加快林业发展?4月7日,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在北京召开森林资源恢复技术路线问题座谈会,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怎样认识并处理好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森林资源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加快我国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献计献策。 专家们认为,当前我国生态建设正处在“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要巩固生态建设的成果,继续遏制人为的破坏,取得攻坚治理的显著成效,最根本的是加快林业发展,尽快恢复森林资源,增加森林植被。 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来恢复森林资源?专家们认为,既要重视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又必须长期坚持人工促进森林恢复。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把森林资源的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有机结合,实现我国林业的大发展、快发展、全方位发展。 专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加速的时期,也是森林资源保护最困难的时期。恢复森林资源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尊重经济规律;既不能忽视自然恢复的力量,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又要看到人工恢复森林资源速度快,并且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应的森林,满足人们对森林资源的生态、社会和经济需求。当前要把重点放在保护现有林和人工造林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把人工促进森林恢复作为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坚持因地制宜、封飞造结合,即宜封(封山育林)则封、宜飞(飞播)则飞、宜造(造林)则造。在天然林恢复尤其是自然保护区建设、采伐迹地更新中,使用自然恢复方式,并提倡有条件的地方要封山育林。在立地条件恶劣、没有自然恢复条件的地方和城市林业、人工原料林建设中,大量使用人工造林方式。 专家指出,有的地方在森林资源恢复过程中不按科学规律办事,劳民伤财,国家应当采取措施纠正这些问题。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等条件复杂,宜在科学区划基础上,制定森林资源恢复规划,把森林资源保护和恢复纳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总结国内外的实践,应按照“模仿自然法则、加速发育进程”的原则科学有序地发展森林资源,恢复生态系统。森林的破坏主要由人造成,人们有责任去积极主动恢复森林。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出席座谈会。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周宏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李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晋涛,中国林科院研究员慈龙骏、侯元兆、郑怀民,人民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马忠,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董乃钧、陈建成、温亚利、聂华等专家、学者以及国家林业局有关司局、单位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