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1999年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到目前为止,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87亿亩,中央投资754亿元。退耕还林使我国造林面积由以前的每年六七千万亩增加到连续3年超过1亿亩。2002年、2003年、2004年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分别占全国造林总面积的58%、68%和54%。
退耕还林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的步伐,同时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了农民广种薄收的传统习惯,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贡献。一是退耕还林粮款补助给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较长的过渡期,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二是工程区及中下游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保障和提高。三是退耕还林粮款补助、经济林果生产和种草养畜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还腾出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副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拓宽了增收渠道。四是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不仅使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生态意识增强,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看到了改变现状的希望和契机,给农村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退耕还林工程能否实现“稳得住、不反弹”的目标,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工程造林还处在未成林和幼林阶段,成果很不稳固,思想上稍有松懈、工作上出现失误,就可能前功尽弃。另一方面退耕还林地区是我国“三农”问题最严重的地区,退耕还林成果能否长期巩固,关键是要提高退耕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区域自我发展能力,不再走毁林开荒的老路。按现行政策规定,停止补助后,在生态脆弱地区将导致部分退耕还林数量大的农户收入下降甚至生计出现问题。同时,一些地方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还十分严重,陡坡耕地和风蚀沙化耕地还较多,退耕还林的任务还很艰巨。退耕还林工程能否有效巩固已有成果,尽快发挥应有的效益并稳步推进,对我国生态建设能否突破“相持阶段”,实现“治理大于破坏”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从事关我国生态建设全局,事关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更加重视退耕还林工作。
一、多管齐下,巩固成果。巩固成果是今后退耕还林工作的中心任务,要采取综合措施,防止毁林复垦。一是把兑现政策作为巩固成果的动力性措施来抓,严格按照检查验收结果及时足额兑现政策补助和发放林权证,用政策引导农民加强对退耕还林成果的管护。二是把开展“回头看”活动作为巩固成果的经常性措施来抓,确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要求。三是把培育后续产业作为巩固成果的根本性措施来抓。要坚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大力培育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型后续产业,千方百计防止退耕农户因停止补助而减收,甚至毁林复耕。四是把落实配套措施作为巩固成果的保障性措施来抓。要统筹规划,采取综合措施和建立长效机制,牢牢抓住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三个关键环节,建立专门的投入渠道,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确保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禁牧舍饲、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民转业转岗培训等配套措施落实到位、到户,切实解决好退耕农户的吃饭、烧柴、增收等长远生计问题,逐步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
二、以民为本,完善政策。退耕还林工程是目前我国投入最多、涉及面最广的生态建设工程,必须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考虑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的情况下,进一步给退耕农民更多的实惠,根据退耕还林工程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地位和生态脆弱等级、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所还林种树种及预期收益等情况,分类研究制定后续补助和后续产业扶持等政策,确保农民收入不下降。同时,要建立正常的渠道,切实解决补植补造经费和工程管理经费缺乏的问题,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
三、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目前各地需要退耕还林的任务量还很大。为保障退耕还林工程有序实施和稳步推进,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关于“退耕还林工作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稳步推进”的要求,尽快编制“十一五”规划,明确实施范围和年度任务。规划应进一步突出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和丹江口库区等重要区域,突出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确保该退的耕地必须退下来,不该退耕的不得享受国家有关政策,提高工程建设成效。
四、强化管理,确保质量。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检查验收、政策兑现、确权发证、效益监测、档案等关键环节的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特别是要建立系统的监测网络,实时掌握工程建设、工程区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和退耕农户的粮食供给、收入等情况,为强化工程管理、完善有关政策等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关键之举
中国绿色时报 2005-04-22
退耕还林工程1999年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到目前为止,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87亿亩,中央投资754亿元。退耕还林使我国造林面积由以前的每年六七千万亩增加到连续3年超过1亿亩。2002年、2003年、2004年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分别占全国造林总面积的58%、68%和54%。
退耕还林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的步伐,同时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了农民广种薄收的传统习惯,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贡献。一是退耕还林粮款补助给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较长的过渡期,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二是工程区及中下游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保障和提高。三是退耕还林粮款补助、经济林果生产和种草养畜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还腾出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副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拓宽了增收渠道。四是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不仅使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生态意识增强,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看到了改变现状的希望和契机,给农村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退耕还林工程能否实现“稳得住、不反弹”的目标,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工程造林还处在未成林和幼林阶段,成果很不稳固,思想上稍有松懈、工作上出现失误,就可能前功尽弃。另一方面退耕还林地区是我国“三农”问题最严重的地区,退耕还林成果能否长期巩固,关键是要提高退耕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区域自我发展能力,不再走毁林开荒的老路。按现行政策规定,停止补助后,在生态脆弱地区将导致部分退耕还林数量大的农户收入下降甚至生计出现问题。同时,一些地方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还十分严重,陡坡耕地和风蚀沙化耕地还较多,退耕还林的任务还很艰巨。退耕还林工程能否有效巩固已有成果,尽快发挥应有的效益并稳步推进,对我国生态建设能否突破“相持阶段”,实现“治理大于破坏”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从事关我国生态建设全局,事关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更加重视退耕还林工作。
一、多管齐下,巩固成果。巩固成果是今后退耕还林工作的中心任务,要采取综合措施,防止毁林复垦。一是把兑现政策作为巩固成果的动力性措施来抓,严格按照检查验收结果及时足额兑现政策补助和发放林权证,用政策引导农民加强对退耕还林成果的管护。二是把开展“回头看”活动作为巩固成果的经常性措施来抓,确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要求。三是把培育后续产业作为巩固成果的根本性措施来抓。要坚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大力培育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型后续产业,千方百计防止退耕农户因停止补助而减收,甚至毁林复耕。四是把落实配套措施作为巩固成果的保障性措施来抓。要统筹规划,采取综合措施和建立长效机制,牢牢抓住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三个关键环节,建立专门的投入渠道,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确保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禁牧舍饲、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民转业转岗培训等配套措施落实到位、到户,切实解决好退耕农户的吃饭、烧柴、增收等长远生计问题,逐步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
二、以民为本,完善政策。退耕还林工程是目前我国投入最多、涉及面最广的生态建设工程,必须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考虑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的情况下,进一步给退耕农民更多的实惠,根据退耕还林工程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地位和生态脆弱等级、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所还林种树种及预期收益等情况,分类研究制定后续补助和后续产业扶持等政策,确保农民收入不下降。同时,要建立正常的渠道,切实解决补植补造经费和工程管理经费缺乏的问题,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
三、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目前各地需要退耕还林的任务量还很大。为保障退耕还林工程有序实施和稳步推进,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关于“退耕还林工作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稳步推进”的要求,尽快编制“十一五”规划,明确实施范围和年度任务。规划应进一步突出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和丹江口库区等重要区域,突出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确保该退的耕地必须退下来,不该退耕的不得享受国家有关政策,提高工程建设成效。
四、强化管理,确保质量。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检查验收、政策兑现、确权发证、效益监测、档案等关键环节的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特别是要建立系统的监测网络,实时掌握工程建设、工程区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和退耕农户的粮食供给、收入等情况,为强化工程管理、完善有关政策等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