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红树林发展设想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是泥沙质海岸防护林的第一道防线,即滩涂前沿促淤造陆消浪林。它具有发达的支柱根、呼吸根、板状根和繁茂的枝叶,被公认为“绿色海岸卫士”,可以有效地保护海岸,减少强热带风暴和海啸所带来的灾害。 红树林防浪护岸作用是通过消浪、缓流和促淤三大功能实现的。据测定,50米宽的红树植物白骨壤林带可使1米高的波浪减至0.3米以下,红树林对潮水流动的阻碍作用使林内的水流速度仅达潮水流速的1/10,红树林纵横交错的地上根系促使粒径小于0.01毫米的悬浮物沉积量增大,淤积速度是附近裸滩的2倍至3倍。因此,红树林是海岸生态防护林的第一道屏障,在防浪减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表明,沿海滩涂红树林防护林带宽度100米,高度4米至6米,郁闭度达到40%,消浪效果可达80%以上。如:2003年7月24日,台风横扫了广东省台山市,冲垮堤围、围坝,海水淹没村庄,损失700多亿元,只有4650米的堤坝由于其前有红树林保护而安然无恙,没有红树林保护的堤坝大都被冲毁。可见,红树林具有强大的抵御风浪、保护堤坝的作用。 红树林造林相对困难,投入较多 红树林造林相对于陆地造林更加困难,因为是在潮涨潮落、底质不稳的海滩上造林,受到的干扰因素很多,需要采取较多的保障措施,因此投入经费亦较多。一般每亩要投入600元到2000元,视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定。但目前投入都较少,以我了解到的广东国债基金投入红树林造林资金为例,是每亩300元,离实际成本差距很大,这也是造成红树林造林成活率低的原因之一。 至于解决办法,建议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解决困难地区造林技术难关,如进行抗性育种,耐水深树种、种源筛选,采取壮苗措施和PGPB菌剂促生措施等。 我国红树林建设面临的困难 我国沿海红树林自然资源由于长期遭受围垦、挖塘养殖和被用做城市建筑和交通用地等不合理开发和利用,面积锐减,1949年前我国有红树林面积5万公顷,上世纪 80年代末仅存1.3万公顷。在面积迅速减少的同时,林分质量也不断下降,造成华南沿海的海湾与河口地区的生态失衡,狂风巨浪长驱直入,严重威胁沿海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应该说,近10多年来我国营造的红树林数量并不少,但由于滩涂被占为它用,红树林被逼至风浪较大、潮浸过深的低潮带,致使造林成活率很低。 另外,尽管我国对红树林恢复做了一些前期研究工作,但仍局限于真红树植物各个树种的单一“点”上,缺乏多树种(包括半红树树种)高效配置的“面”上的系统整合,而且有关半红树树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采种育苗造林技术的研究在国内外还未被涉足。而这些半红树树种的营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既可以生长于潮水能够到达的高潮滩涂,又可生长于潮水极少到达、高盐分、干旱结实的海岸陆地上,而且这些树种大都树体高大通直,生长迅速,如能与真红树在水平地带上配合种植,可形成高效的防浪护岸红树林体系。 红树林研究进展 我国红树林造林技术方面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起才有人涉足。在国家“八五”和“九五”建设期间,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专题“红树林主要树种造林与经营技术研究”和“沿海红树林培育与经营技术研究”,开展了我国主要红树林树种的最佳采种期、种实处理与贮藏、苗圃地的选择和育苗方法、造林种植方法等内容的研究,较系统地提出红树林造林树种的物候期、采种、种实贮藏、育苗、造林等配套技术。热带林业研究所科技人员还有计划地把无瓣海桑、海桑、海莲、红海榄、水椰、木果楝等嗜热树种引种至广东的廉江、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龙海等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引种最成功的树种之一是无瓣海桑,此乔木树种具有速生、高大通直、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为理想的先锋造林树种,正在生产中获得应用。这些研究结果为红树林防护林的恢复与发展积累了大量技术资料。 红树林及海防林建设工作设想 目前,我国东南沿海急需营造红树林的热带亚热带裸滩有58848.2公顷,建议构建以红树林为重点的沿海防护林体系规划。建议在争取国家投入为主体的同时,调动各方力量,投身沿海防护林尤其是红树林的建设。增加科学研究投入,在充分利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放在沿海防护林树种优化选择,林带结构优化配制,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有益微生物等种质资源引进选育和应用几方面,构建完善的复合人工沿海防护林体系,并开展多种经营模式研究和开展防护效益监测体系与评价技术研究。 以生态建设为主要目标,完善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红树林树种等主要树种选择、林带结构优化配置研究,引进和测试国内外林木、灌木和草本新植物,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使沿海防护林在发挥持续的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红树林防海啸护岸林带体系建立技术;开展沿海防护林(红树人工林、木麻黄等)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综合定位研究;加强红树植物引种扩种,恢复红树林植被,提高红树林生态工程质量的原理研究;半红树植物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中的作用研究;红树植物对潮汐水位适应能力、困难立地滩涂宜林指标的确定与滩涂林带建立技术的研究等。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