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海防林被毁坏已属常见。1990年—1993年,1995年—1998年,2000年—2002年,海南省海防林几度遭遇大规模被毁的惨剧,毁林养虾、毁林采钛、毁林种瓜……每一种海防林毁坏方式,都与经济利益紧密相连。
但是,海防林是海南省的海岸卫士,保护它攸关全岛生命线。针对如何制止海防林被毁一事,专家们提出:要以生态价值而不是经济价值来衡量海防林,要以发展的眼光来保护海防林。
一、生态价值重于一切
200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考察团来海南考察时,就有院士提出要好好保护海南的海防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宗炜看到海南的海防林被毁非常痛心。他认为,海防林是人工林,在我国沿海地带营造海防林,就是为了防风固沙,抵御海浪等自然灾害的,是保护环境的,所以海防林的价值是生态价值,而不是经济价值。希望海南各级政府能以发展的眼光,科学的眼光看待海防林的保护问题,不要只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毁掉海防林。
海洋专家刘瑞玉院士说,海南四面环海,海浪对海岸的冲刷能力非常强大,如果海防林全部被破坏,海南的海岸线就失去了保护,在海浪的冲刷下只能步步后退,这对整个海岛而言都是危险的。刘瑞玉院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连生存环境都保护不了,怎么谈得上可持续发展?”
在文昌、万宁等地考察结束后,蒋有绪、冯宗炜、刘瑞玉院士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海岸线的保护问题。他们建议海南省委省政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大对沿海防护林、红树林、珊瑚礁的保护力度,严格执法,对无视海防林生态价值,毁林开发的行为予以严处。
由于沿海地少,对沿海老百姓来说,在海防林问题上存在着保护与开发的尖锐矛盾。原省委书记白克明对如何正确处理海防林的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提出过很好的意见:在加强和坚持生态保护的原则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特别要强调开发的规划性。不能搞过度、完全破坏生态和资源的开发。
二、恢复,刻不容缓
省林业局防火办主任、省政协委员刘福堂说,“海防林出现断带是非常危险的。”他建议,海南省应尽快恢复被破坏的海防林,使断带的海防林重新连成坚固的绿色长城。
刘福堂非常关注海南省的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省政协环境与资源委员会的副主任,他多次组织政协委员视察海南省沿海防护林,2001年还对全省海防林作过一次航拍。“海南省海防林破坏严重,应抓紧恢复。”刘福堂认为,对一些违法违规修建的虾塘,应坚决填塘还林,对海边200米特殊保护林带内的瓜地、矿地也应坚决取缔,根据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重新种上海防林。
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在对海南省海防林资源调研的基础上也提出,要加大打击毁林挖塘养虾的执法力度,建议环保、林业、土地、海洋和农业部门之间加强协作与配合,加大对毁坏海防林违法行为的清理整顿力度,尽快恢复海南省海防林原状。
三、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能否双赢?
海南省生态、环境专家也非常关注海防林的保护,有专家提出,可以对海防林适当进行改造,使其既具有生态功能,又具有经济价值。
海南大学杨小波教授建议,海南海岸线绵长,而椰子树的抗风能力强,可以在合适的海边将木麻黄和椰子树间种,既能防风固沙,也能提高农民收入,获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报道组在调查期间,看到有些地方在海防林幼林阶段采用西瓜和海防林套种的方式,既养护了海防林,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近几年来,海南师范大学生物系生态学博士刘强一直致力于海防林更新改造的研究。他尝试将青皮树与木麻黄混种,希望通过这种办法将海南省沿海防护林逐渐用青皮这种乡土树种代替。刘强说,木麻黄是外来树种,它在海南省的自然更新能力很低,需要人工更新。而作为经济林,木麻黄10—20年就可以更新,如果作为生态林,木麻黄40—50年就要更新。“显然这增加了人工养护成本。”刘强说,石梅湾的青皮林数百年来郁郁葱葱,自然更新能力强,而青皮林无论是生态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比木麻黄林高。“在木麻黄林下种植青皮幼苗,有木麻黄的荫蔽,青皮成活率高,长势也快,等到青皮长大成林后,就可以更替木麻黄作为沿海防护林。”目前,刘强在西海岸一海防林处做试验,效果非常好。
在全国海防林工作会议上,省林业局局长朱选成也提出,建立生态经济型的海防林体系,研究防护林多树种混交造林模式,逐步将海防林更新改造成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的、多树种混交的、多层次的、防护效能高的异龄复层林。
四、立法保护 科技造林
今年3月,海南省林业局在对全省海防林资源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海防林的恢复与保护,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海南省林业局局长朱选成在全国海防林工作会议上,也着重谈到了利用法律和科技的手段保护海防林。他建议,力争将《海南省沿海防护林管理办法》由政府规章提升为地方法规,并修改《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同时建议全国人大或国务院尽快出台海防林建设与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立法明确200米内的海防林地不得规划为建设用地,使其更加切实可行,为依法治林提供法制保障。
他还建议,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深化对海防林体系建设的研究,对海防林尽快展开功能分区、树种选育、抚育间伐、生态效益、更新方式的研究,增加海防林营造、养护的科技含量,提升沿海防护林的建设水平。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