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人序曲——新世纪我国防沙治沙综述

最近几年,生活在北方的人们有一个明显的感受:春天的沙尘天气少多了。据统计,新世纪以来我国沙尘暴发生频次总体呈减少趋势,由2001年的13次下降到2004年的6次。 生态专家认为,这既得益于“天帮忙”,更是“政策好”、“人努力”的结果。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将防沙治沙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把改善沙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把防沙治沙作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不断加大治理力度,防沙治沙工作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双改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防沙治沙多管齐下 2000年5月5日,是全国治沙劳动模范白春兰永远铭记的一个日子。这一天,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同志专门来到宁夏盐池县柳杨堡乡沙边子村看望白春兰,高度评价了她的艰苦创业精神,称赞她既是勤劳致富的模范,也是防沙治沙的功臣,希望她更好地带领周围群众走联合治理沙漠的路子。 胡锦涛同志的亲切关怀和鼓励,成为白春兰和乡亲们继续投身防沙治沙事业的巨大动力。五年来,他们在巩固原有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在适宜地区大规模植树种草,为毛乌素沙地边缘再添新绿。这个早先叫“一棵树”的地方,现在已经有几千亩林草覆盖。 此外,温家宝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心系沙区群众,多次深入沙区视察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说,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效,首先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列入年度计划。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在法律保障、工程实施、科学技术、政策激励等方面多管齐下,新世纪防沙治沙事业实现了可喜的跨越式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实施,我国防沙治沙事业步入法制化轨道。这是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的专门法律,从根本上解决了防沙治沙工作管理体制问题,明确规定了沙区植被保护、植被建设和沙区资源利用的法律制度等。 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四期等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实现了大工程带动防沙治沙大发展。这两大工程覆盖了全国85%以上的沙化土地,自启动实施到2004年底,累计完成治理任务747万亩。还启动建设了一批防沙治沙综合示范项目,旨在探索和实践防沙治沙技术、模式、政策、机制等,以点带面推动全国防沙治沙工作。 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沙治沙政策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近几年来,我国坚持“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按照有关规定,使用国有沙化土地从事治沙活动的,可以享有不超过70年的土地使用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从事防沙治沙活动单位和个人资金补助、财政贴息以及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这些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投入防沙治沙事业的积极性,全社会参与治沙的局面初步形成。 初步遏制沙化扩展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人景象,最近几年在我国主要风沙源地内蒙古地区开始重现。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有四大沙漠、四大沙地,全区荒漠化土地约占总面积的60%。为有力遏制内蒙古生态恶化的局面,自1998年以来,国家先后在这里实施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程。最近几年,内蒙古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沙化土地由过去年扩展3215平方公里扭转为现在年均减少976平方公里。 内蒙古只是新世纪里全国土地沙化形势有所好转的27个省(区)之一。刚刚公布的全国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与1999年第二次相同监测范围内的沙化土地面积相比,5年间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416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为年均减少1283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由“破坏大于治理”转变为“治理与破坏相持”。 沙区的群众更是从生态状况的好转中尝到了甜头。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防沙治沙,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增进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一个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积极防沙治沙、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2002年,荒漠化公约组织授予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这是该组织成立以来首次对一个国家的政府主管部门颁奖。我国多名治沙劳模被邀请走上联合国的讲台,介绍中国生态建设、防沙治沙的有关情况;治沙英雄石光银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世界优秀林农奖”。 沙化形势依然严峻 防治任务艰巨紧迫 我国防沙治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还是应该清醒地看到:防沙治沙形势依然严峻,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紧迫。根据全国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广泛分布于30个省、889个县(旗、区)。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沙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全国现有的174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中,目前有50多万平方公里具备治理条件,按现在的治理速度,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治理任务。 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强调,新时期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预防为主、积极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遵循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全社会积极参与,大力保护和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在沙区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促进农牧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为此,我国防沙治沙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力争到2010年,总体上遏制土地沙化扩展趋势,重点治理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沙化危害有所减轻;到2020年,使50%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到本世纪中叶,使全国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 人们期待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通过沙区各级党委、政府的真抓实干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长期艰苦努力,人与自然和谐、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