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持阶段”的三北工程建设

三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相持阶段”的5个特点比其他区域更为突出。全力推进“相持阶段”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我们要“坚持一个方针,突出四大区域,统筹六种动力,推进八个转变”。 “相持阶段”三北工程建设要坚持“发展、巩固、提高”六字方针,把发展置于首要地位。要保质保量完成三北四期工程规划确定的950万公顷造林任务;有效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加强森林抚育。同时要通过更新、改造,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相持阶段”三北工程建设的总体布局要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 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95%的沙区面积分布在三北地区。国家批复三北四期工程规划将防沙治沙的重任赋予了三北工程。西部地区的沙漠化防治要“优先保护,贴近自然,林水统筹,灌草为主”。 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华北北部的平原农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完善、更新、提高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分重要。当务之急是对农田防护林的林地和林木采取严格保护措施,规范有序地更新改造,提高农田防护林的防护功能。 黄土高原、燕山山地等区域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蓄水固土,涵养水源,调节水资源分布,增强持续供水能力,让流域内的群众喝上“放心水”。同时要充分利用区域内水土资源较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干鲜果品,促进农民增收。 大兴安岭西缘至新疆北疆一线的北方草原区要大力发展牧场防护林和木本饲料林,增加畜牧业饲草(料)的供给,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抗灾减灾能力,为改革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创造必要的条件。积极推进封山禁牧,生态移民,舍饲圈养,划区轮牧等畜牧业改革措施,化解林牧矛盾,逐步实现“双赢”。 “相持阶段”三北工程建设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自然界的恒动力、国家战略的推动力、群众利益需求的拉动力、各级领导干部使命和责任的驱动力、先进样板的带动力、法制的约束力。三北工程建设要统筹兼顾六种动力,多力并举。 “相持阶段”的三北工程建设要全力推进八个转变: 一是建设目标由单一生态建设向生态经济文化统一和谐的生态文明转变。新时期,三北工程的目标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安全体系,建设高度发达、功能完备、可永续利用的绿色产业体系。在造林的同时育人。要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强化环境意识,创建生态文化,用生态文化去塑造人,通过人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 二是建设理念由以林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要把林业放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中去谋划、去作为。具体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就是“群众喜欢啥我栽啥,地上能长啥我栽啥,市场需要啥我栽啥”。总之,要按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办事。 三是防护林营建技术由追求单株存活向建设稳定高效的群落和生态系统转变。具体技术措施要运用“近自然林业”理论,在发展方式上要保护与建设相结合,以保护为主;在造林方式上要封山(沙)育林、人工造林与飞机播种造林相结合,以封山(沙)育林为主;在林分结构上要混交林和纯林、覆层林、异龄林相结合,以混交林为主;在林种结构上要防护林和经济林、用材林等多林种相结合,以防护林为主;在树种结构上要乔灌草、针阔叶树种相结合,以旱生灌木造林为主;在种苗培育上要乡土树种、驯化适应品种与新引进品种相结合,以驯化适应品种为主;在科技支撑上要推广实用技术和自主创新研究相结合,以推广实用技术为主;在科技成果的应用上要集成配套模式与单项技术相结合,以集成配套模式为主。要把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标准由目前的成活率、保存率、核实率提升到“总量足、系统稳、结构优、功能全、产出高、景观美”的更高水平。 四是建设任务由面积扩张向现有成果改造更新和质量效益升级转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随着时间推移,低水平面积扩张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另外,相当面积的林分已完成一个生命周期,自然退化导致生态功能降低。一些用材林、农田防护林等价值较高的林分因过度和无序利用,也面临生态功能恢复与重建问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不能单纯追求新造林面积,忽视对现有成果的更新、改造、巩固和提高,要采取切实措施把三北工程建设转移到重质量、求效益的发展轨道上来。 五是投入由以群众投工投劳和地方自筹为主体向以中央投资为主体转变。制约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的最主要矛盾是投入不足。一方面建设者权益保障只能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来完成;另一方面随着“两工”(义务工、积累工)制度的淡出,群众投工投劳的投入形式也失去了政策基础。加上三北工程建设条件日趋艰难,工程内部的“造血功能”已接近极限。虽然目前三北工程建设国家补助标准由长期实行的每亩3元—5元提高到每亩100元,但仍不能确立中央投资的主体地位。根据科学测算,三北工程造林的平均亩成本在300元左右,西部地区的基干林带亩造林成本高达3000元以上,这还不包括前期准备和后期抚育费用。因此,增加中央投资总量,确保国家战略推动的强劲动力,是三北工程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之关键。 六是管理由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模式转变。要变指令性规划为指导性规划,变任务招标制为成果竞标制,变补助标准单一化为多样化,变计划投资为以奖代补,变过程管理为结果管理。总之,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中央投资的使用效益。 七是建设方式由单纯强调项目造林向项目造林和社会造林有机结合的体系建设转变。三北工程是区域性以防护林为主体的生态体系建设工程,规划区内也应有区域性、阶段性的重点,管理体制、权属也可以多样化,但建设内容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目标完全一致。三北工程“体系”思想的研究,过去主要在技术层面,实际上,三北工程的建设目标、发展动力也应该是体系。新形势下,三北工程有必要按照体系建设的要求,恢复政府牵头的组织领导体制,强化国家定期表彰的激励机制,建立能够全面反映三北工程建设成果的统计办法。今后,中央投资的三北工程造林,要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切实承担起“建骨干、攻难点、做示范、出经验”的任务。同时要采取积极的引导政策,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向林业生态建设领域集中,使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真正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八是建设责任追究由“虚拟化”向“具体化”转变。党政领导目标管理责任制成就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宏伟大业。这种责任制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并不是靠追究、惩处约束,而是靠事业心、使命感支撑。这样的责任追究仅限于道义评判的范畴,很难具体实行,其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对于群众来说,责任虚化源于产权虚化。产权落实了,责任不言自明。今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任务要严格落实到产权明晰、责任到人的地块上。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