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广西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端,境内海岸线长1595公里,有大小港口15个。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南端界碑,就耸立在与越南交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
广西沿海地区自然灾害多发。据不完全统计,仅1990年~2004年,这里就遭受了40多次台风的袭击。我国历史上惟一的一次海啸,1934年就发生在广西区钦州市钦南区康熙岭团和村。71年过去了,当年仅13岁的幸存者杨超华老人向我们描述起当时的惨状时仍声音颤抖:“我们家83口人,只剩下13个……”
那时广西还没有海防林,团和村与海岸相距的1.5公里内,只零星种了些竹子。
上世纪80年代,广西开始在沿海滩涂上人工种植红树林。1987年,广西规划并启动实施了海防林一期工程,2001年启动二期工程。
今天,沿海滩涂红树林、防风护沙基干林带、防风固村林网、农田防护林网、浆纸原料林,形成了广西点、片、带、网相结合的沿海防护林体系,构筑起广西沿海防护林体系的主体框架。
到2004年,广西沿海地区有林地面积652.1万亩,森林蓄积量82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0.8%。大陆海岸基干林带宜林总长1581.8公里,已造林1328公里,占84%;岛屿海岸基干林带宜林总长124.5公里,已造林122.5公里,占98%。
(二)
广西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初步建成,改善了沿海地区的生态,起到了防灾减灾作用,保护了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固堤护坝。合浦县在海防林一期工程前的1986年遭遇九号台风,当时台风刮垮海堤1900处,长293.8公里;海防林建设10年后的1996年,十五号台风强度虽比1986年的九号台风大,但损失减轻了:垮海堤432处,长33.8公里。
——防风固沙护村。上世纪50年代初,广西沿海地区缺少林木,风来沙漫天,埋了农田和房屋。经过几十年海防林建设,2003年8月25日“科罗旺”台风风速达37米/秒,持续5小时以上,东兴市京族三岛海岸基干林带后没有一间房屋被毁。
——防护农田。1996年的十五号台风,防城港市港口区公交车镇和光坡镇部分缺少防护林保护的农田农作物损失惨重,绝收360亩,而有防护林保护的农田受灾很轻。
——减少水土流失。海防林一期工程完工后,沿海地区减少水土流失304.1平方公里。北海市合浦县水土流失面积由治理前的786平方公里下降到595.2平方公里,增加耕地4万多亩。
(三)
2002年5月,钦州市林业局从广东引进了速生的无瓣海桑树种获得成功。记者在钦南区康熙岭长坡村海堤上看到,3年生的无瓣海桑树高已达5米~7米,比本地红树林树种高出三四倍,提高了红树林的防护能力,有效改善了生态。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种植红树林正逐渐成为广西沿海村民的自觉行为。防城港市东兴市东兴镇竹山村十八队的村民林鼎源站在村旁他家的虾塘埂上对记者说:“红树林能化浪护堤保护虾塘,所以我每年都要加密加种。”他家2亩多的虾塘周围已经种下了5亩多的红树林,有5个品种。
为了把海防林建设抓上去,广西采取多种措施,并总结出不少经验。
他们建立了目标考核责任制。如2000年钦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用5年左右实现全市沿海滩涂绿化的决定,把每年5月作为全市营造“红树林月”。几年来领导带头创办示范点,共完成造林合格面积9.8万亩。规范管理,狠抓监管,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使近年海防林造林作业设计率达100%,按设计施工率达98%以上,造林合格率在95%以上。
创新机制,增强工程建设的动力。各地把工程项目造林与农民切身利益紧密结合,一方面通过租地或联营造林增加群众收入;另一方面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选择生态、经济效益兼备的树种,解决了群众不愿单纯营造防护林的难题,沿海地区社会力量营造速丰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依法治林,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建立了3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加强对工程建设征占用海防林地特别是红树林地的管理,严格用地审批手续;组织专业护林队伍,订立村规民约,竖碑立牌,加强对基干林带的保护;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查处破坏海防林的案件。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