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浙江,骄阳似火。国家林业局周生贤局长一行冒着高温酷暑,对浙江海防林建设进行考察调研。周生贤在调研时指出,要提高认识,开拓进取,打好决胜万里海疆的攻坚战,构筑沿海绿色生态屏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仑河口,长达18,340公里,是自然灾害多发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海啸。1934年农历六月十八日夜发生在广西钦州的台风海啸,摧毁了康熙岭镇团和村的全部房屋,450多人死亡。沿海地区的风暴潮更是频繁发生,从1949年~2004年的历史资料看,平均每年有6.9次台风登陆,每隔3年~4年就发生一次特大风暴潮。据统计,1990年~1999年的10年期间,沿海地区因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34亿元,近几年每年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超过100亿元,呈现出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损失越来越大的趋势,构建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防御体系迫在眉睫。
站在瑞安市海防大堤上,望着远处绵延的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周生贤说,林业不仅是挖坑种树,林业有其丰富的内涵,防护林、湿地、花卉、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都是林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海防林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和其他防护林等五类防护林组成的“防护林综合体”,是一项包括海岸基干林带、红树林、农田林网、城乡绿化和荒山绿化等,加上滨海湿地的“绿色系统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不仅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而且具有抵御海啸和风暴潮危害,护卫滨海国土,美化人居环境的作用,对于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7月6日,在台州市农垦场,一排排木麻黄树有的树干折断,有的臂断肢残,这是2004年8月12日台风“云娜”留下的痕迹。虽然木麻黄树损失惨重,但农场内柑橘落果率、断枝率和倒伏率分别降低了89.5%、89.2%、82%。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周生贤说,去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洋的海啸灾难举世震惊,短短数小时内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发人深省。人们在对海啸反省中总结出经验,在有防护林的地方,海啸是缓缓而来,徐徐退去。此次海啸证明,沿海森林植被建设以及它们的好坏,对降低海啸的破坏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生贤说,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密度大,工厂企业密集,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2004年沿海11个省(区、市)的GDP总量高达9.45万亿元,占全国的69.3%。这里还分布有100多个中心城市和630多个港口,占全国城市总数的71%。由于我国沿海地区是显著的季风气候,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风沙海雾、低温干热等自然灾害,一直是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1994年8月,在浙江瑞安市登陆的9417号台风,造成1216人死亡,倒塌房屋10万多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20多亿元。浙江1990年~2004年因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元。海南省在过去15年中,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2700多万人受灾,71万多间民房被损毁,农作物受灾面积220多万公顷。广东在过去5年中,由于榴莲、尤特、玉兔等台风登陆,对141个县1769个乡(镇)造成很大破坏,受灾人口超过3000万。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已成为影响沿海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运行潜在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说,沿海防护林建设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具体表现。
周生贤指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林业“东扩”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骨干工程,是带动沿海地区林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要针对沿海不同地区的实际和特点,坚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宜宽则宽,宜窄则窄,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构建绿色生态屏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调研中,周生贤指出,浙江是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也是一个具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省份,多年来,浙江林业各项工作都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许多工作走在了全国林业工作的前列,已建成相对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较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他希望浙江再次发挥先锋队作用,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再立新功。
在浙江期间,周生贤还考察了温州市平阳县水亭马蹄笋基地、台州市黄岩城南药山杨梅基地、台州路桥区方林村村庄绿化、黄岩林业产业经济文化展,并看望慰问了温州市林业局的干部职工。
浙江省副省长茅临生陪同考察。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