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防林基本形成“立体防护框架”

    “绿色海疆万里行”采访活动中了解到,目前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以村屯和城镇绿化为“点”,以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线”,以荒山荒滩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为“面”的立体防护框架。

  海南岛目前是我国南疆重要海防林建设地区,全岛海岸线长1528公里。1949年前该岛基本没有海防林,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一带常常遭受台风、流沙侵袭,乐东、东方、昌江一带时常风沙弥漫。翁田、冯坡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提起荒沙滩,叫人心惊寒,风起不见天,沙没房屋顶,村庄被沙压,良田变荒滩。”冯坡镇五龙港一带的沙头、录内、白沙等5个村庄,154户人家,曾三次迁移村址,每次台风过后,沙丘向内地移动10到12米。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海南岛开始进行林业生态建设。1991年开始在沿海13个市县实施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当地百姓依靠生产实践和生活经验,发明出各种“套种”的种植模式。比如,先在沿海沙地种上根系发达、容易成活的露兜(野波罗),初步锁住风沙之后,再种植耐碱耐旱、生长迅速的沙滩树种木麻黄,几年后木麻黄的阴凉庇佑椰树幼苗成活,当椰树成林后,就可以适度更新木麻黄了。

  海南省林业局今年3月公布的海防林调查结果显示,全岛948公里的林业用地海岸线上,已绿化林地长度达841公里,绿化率88.7%。村在林中,林在村里,椰风清凉,椰汁甘甜,老百姓的智慧创造了生态防护效益、经济效益、景观效益的“三效合一”。

  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表示,从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能和作用看,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不仅能够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而且使沿海地区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