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统计公报

2004年,是我国林业改革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全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共完成造林面积480.29万公顷,占全国造林总面积的85.79%,其中人工造林424.24万公顷,飞播造林56.05万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达到972.89万公顷,比2003年增长8.4%,其中本年新封山育林153.08万公顷,在本年新封山育林面积中,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面积占62.97%。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全年共完成投资351.02亿元,其中国债资金79.34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18.84亿元,两项合计占全年完成林业投资总量的84.94%。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自1998年陆续启动实施以来,已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532.90万公顷;累计完成投资1263.63亿元,其中完成国家投资1088.85亿元,国家投资占全部投资总额的86.17%。 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主要是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实现林区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04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工程区,在工程实施初期已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减产任务已按规划于2003年调减到位。工程区森林资源得到切实管护,森工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生机和活力。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4.14万公顷,其中防护林比重达到95.83%。在造林面积中,人工造林17.79万公顷,飞播造林46.35万公顷;全年完成新封山育林面积56.79万公顷;森林管护面积达到8783.41万公顷,其中个体承包管护面积1356.89万公顷,占全部管护面积的15.45%。2004年工程区木材产量(含人工林采伐试点)完成1250.50万立方米,占全国木材总产量的24.06%,比工程基期年份1997年的3205.40万立方米减少了1954.90万立方米,下降了60.99%。 2004年用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的各类资金包括公益林建设、政社性支出和养老保险等方面完成68.20亿元,其中国债资金12.68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51.42亿元,中央资金占全部资金的93.99%。 工程实施7年来,累计完成荒山造林432.82万公顷,新封山育林884.96万公顷;森林管护面积每年保持在9000万公顷左右;累计少采伐木材13082.5万立方米(按工程范围内起始年份1997年3205.4万立方米测算),少消耗森林蓄积量25207.13万立方米;因木材停伐和减产造成的74万富余职工目前已经分流安置66万人,占应分流安置人员总数的89.19%;累计投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各类建设资金448.94亿元,占规划投资总量的46.38%,其中国家投资420.12亿元,国家投资占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际完成投资总量的93.58%。 对44个天然林保护工程样本县和30个样本森工企业开展的社会经济效益监测结果显示:工程区内森林资源持续增加,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少,生态治理初见成效。自1997年到2004年,44个样本县森林面积从485.34万公顷增加到528.88万公顷,期间增长了8.97%;水土流失面积从692.12万公顷减少到570.78万公顷,期间减少了17.53%。30个样本森工企业森林面积从676.72万公顷增加到806.36万公顷,期间增长了19.15%;森林蓄积呈现了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1368.83万立方米,增长了1.46%。 林业产业结构正在向多元化转变,非公有经济发展迅速。自1997年到2004年,从产值比重比看,44个样本县的木材采运及木材加工产值占样本县总产值的比重从18.22%下降到5.07%,而花卉、茶桑果及中药材产值比重从23.55%上升到33.79%,森林旅游产值比重从0.47%上升到4.84%;自1997年到2004年,从产值增长率看,木材采运及木材加工产值下降52.87%,而花卉、茶桑果及中药材产值增长195.43%,非木质林产品采集及加工产值增长50.19%,森林旅游产值增长了18.66倍。30个样本森工企业的经济结构成分发生了变化,公有和非公有产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85∶15调整为2004年的60∶40。 工程区木材停伐减产带来的就业减少正在被造林护林所增加的就业抵消。 木材的停伐减产造成木材采运、加工及相关企业关闭,使林业吸纳社会就业量减少。从1997年到2004年,44个样本县从事木材采运及加工人数从8972人下降到2812人,下降了68.66%;但通过人工造林、森林管护等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又吸纳就业,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以森林管护为例,44个样本县参加森林管护的人数由天保工程开始实施的649人增加到2004年的10015人,增加了14倍。  二、退耕还林工程  2004年,国家对退耕还林任务进行了结构性、适应性调整,按照"巩固成果,确保质量,完善政策,稳步推进"的总体要求,狠抓规范管理、政策落实和后续产业发展等方面,退耕还林工程稳步推进。  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56.82万公顷(含京津风沙源工程内的退耕还林,下同),其中退耕地造林101.66万公顷,配套荒山荒地造林255.16万公顷。完成种草面积12.33万公顷。在退耕地造林面积中,营造生态林的比重达到80.84%。西部12个省区(含新疆兵团)共完成造林面积206.43万公顷,占退耕还林工程总造林面积的57.85%。全年兑现粮食159.05亿公斤,国家从2004年原则上向退耕户补助的粮食改为现金补助,全年应兑现粮食改为兑现现金金额168.24亿元;种苗补助费29.81亿元;当年新退耕地生活费补助3.89亿元;2328万农户从中受益。全年完成投资235.74亿元,比2003年增长4.32%,其中国债资金46.52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66.56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19.73%和70.65%。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6年来,已累计完成1734.20万公顷(约2.6亿亩)的造林任务,其中退耕地造林783.45万公顷,配套荒山荒地造林950.75万公顷。累计完成投资633.6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完成582.86亿元,国家投资占全部投资总额的91.99%。工程营造生态林的比重达到80%以上。  对100个退耕还林工程样本县的社会经济效益监测结果显示:  工程区森林资源稳定增长。100个样本县的数据显示,2004年有林地面积比2003年增加27.61万公顷,增长2.98%;森林蓄积量增加0.17亿立方米,增长3.23%;森林覆盖率由2003年的22.47%增加到2004年的23.11%,提高0.64个百分点,其中,长江流域53个样本县的森林覆盖率由2003年的41.74%增长到2004年的42.91%,提高1.17个百分点;黄河流域47个样本县的森林覆盖率由11.26%增长到11.59%,增长0.33个百分点。  水土流失面积减少,沙化土地治理见成效。自1998年到2004年,100个样本县水土流失面积由1798.12万公顷下降到1480.62万公顷,下降17.66%;沙化土地治理面积由8.24万公顷增加到32.51万公顷,增长近3倍。  退耕还林工程给农民带来了实惠。2004年,100个样本县退耕农民人均获得工程补助(含粮食折资)为231.16元,相当于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57%;退耕还林地产出的干鲜果品达2.82万吨,比2003年增长41.00%;100个样本县贫困人口减少9.03%。  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为促进工程区生态建设与后续产业的协调发展,为工程建设长久发挥效益创造条件,国家林业局颁发了《关于加快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4年工程区75个县共完成治理面积101.17万公顷,其中造林面积47.33万公顷,在造林面积中,完成人工造林38.64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完成19.17万公顷,退耕地造林占全部人工造林面积的49.61%,比2003年提高3.28个百分点,飞播造林8.69万公顷;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达到120.11万公顷,其中本年新封山(沙)育林面积28.11万公顷,在本年新封山(沙)育林面积中,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占本年新封山(沙)育林面积的比重为84.54%;草地治理面积23.85万公顷;小流域综合治理6.23万公顷;水利配套工程完成5498处。为解决工程区内生态退化和农牧民生活困难等问题,2004年5省(市)生态移民人数达到1.84万人,涉及户数6712户。2004年完成林业总投资26.7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6.19亿元,国家投资占总投资的97.83%。工程实施5年来,已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19.14万公顷,累计完成林业投资83.30亿元,其中国家投资68.07亿元,国家投资占林业总投资的81.72%。  对20个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样本县(旗、市)开展的社会经济效益监测结果显示:林业用地面积呈扩大趋势,森林覆盖率增长明显。从2000年到2004年,林业用地面积增长了38.14%,其中有林地面积增长了5.21%;森林覆盖率由20.52%上升到22.85%,提高了2.33个百分点。  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土地沙化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2004年,20个样本县沙化土地面积比2003年下降了3.72%,其中沙化耕地面积、沙化草场面积和其他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13.02%、1.15%和6.55%;受风沙危害的农牧民人数减少了5.04%。  林业产业发展良好,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已成为工程区重要的后续新兴产业。2004年,20个样本县(旗)林产品生产、森林旅游业等快速发展,木材、锯材和干鲜果品产量均有增长,分别比2003年增长8.93%、45.46%和12.91%;森林旅游人次比2003年增长了16.10%;森林旅游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17.95%。  农民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农民收入来源中种植业、林业、外出务工比重明显上升。2004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了26.54%,在农民人均年收入中,其中种植业收入、林业收入、畜牧业收入、外出务工收入所比重比2003年提高9.15个百分点;贫困人口比2003年减少了6.35%。  四、“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涵盖面最大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由三北防护林四期、长江流域防护林二期、沿海防护林二期、珠江流域防护林二期、平原绿化二期和太行山绿化二期6个工程组成。主要目的是解决"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问题和其他区域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  2004年,全年完成造林23.2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2.90万公顷,飞播造林0.33万公顷,营造防护林的比重达到74.26%。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51.91万公顷,其中本年新封山育林面积17.78万公顷,在本年新封山育林面积中,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占比重为54.78%;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1.19万公顷。全年完成投资8.66亿元,与2003年基本持平,其中国家投资4.40亿元,占50.80%。群众投工投劳折合资金3.58亿元。  三北四期工程自2001年实施4年来,已累计完成建设任务271.50万公顷,其中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50.31万公顷,累计完成新封山育林面积121.19万公顷,累计完成的建设任务已占工程规划建设总任务的28.58%;4年来,累计完成投资41.38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1.58亿元,分别仅占三北四期规划总投资、中央投资总额的11.69%和8.56%,完成的投资额与三北四期规划总投资相比差距较大。  (二)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包括长江、珠江流域和沿海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以及太行山绿化和平原绿化二期工程)是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较早开展的一系列林业重点生态工程。2004年,工程顺利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  2004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1.60万公顷,其中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11.33万公顷、沿海防护林工程3.02万公顷、珠江防护林工程3.18万公顷、太行山绿化工程3.09万公顷,平原绿化工程0.98万公顷。在全部造林面积中,人工造林完成20.93万公顷,飞播造林0.67万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02.60万公顷,其中本年新封33.47万公顷;在本年新封中,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面积15.67万公顷。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完成1.77万公顷。  2004年,5项防护林工程实际完成投资26.60亿元,其中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完成10.90亿元、沿海防护林工程5.20亿元、珠江防护林工程1.19亿元、太行山绿化工程1.30亿元,平原绿化工程8.01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40.99%、19.53%、4.48%、4.90%和30.10%。在总投资中,5项工程国家投资完成9.18亿元。群众投工投劳折合资金4.73亿元。长江流域等5项防护林二期工程实施以来,已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28.93万公顷,完成二期规划造林任务的20.08%。完成投资79.0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35.96亿元,国家投资占总投资额的45.46%。  五、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2004年,全国新建自然保护区134处,新增保护面积87万公顷,全国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到1672个,总面积达1.19亿公顷,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2.40%,比2003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森林生态类型保护区1060个(3000.72万公顷),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227个(3371.75万公顷),荒漠生态类型保护区28个(3708.66万公顷),野生植物类型保护区86个(75.68万公顷),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271个(1710.32万公顷),各种类型保护区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5.29%、28.41%、31.25%、0.64%、和14.41%。全国林业系统管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4个,国家级保护区面积7139.43万公顷。全国自然保护小区达到49109个,总面积1060.48万公顷。大熊猫、朱鹮、普氏原羚等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种群数量稳中有升,许多珍稀的野生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截止到2004年末,国家已划定禁猎区1889个,总面积为6090.86万公顷。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30处,面积357.50万公顷。全国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建设的人员3210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946人。2004年工程完成投资4.4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21亿元。  自2001年该工程正式启动实施以来,已累计新建自然保护区763处,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1700万公顷,新增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67%。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5.70亿元,其中国家投资完成8.83亿元,国家投资所占比重56.24%。  六、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是一项兼具生态功能的林业产业基础工程。2004年2月国家林业局与国家开发银行正式签订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并联合召开了“推进林业项目开发评审工作会议”,国家开发银行在2004年至2005年提供总量为80亿元的贷款,用于林业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截至2004年底,国家开发银行已承诺速生丰产林项目贷款10.27亿元,构建了局行协商机制,探索了银企合模式、实质性地推进了速丰林工程项目的进展。  全年共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56832公顷,完成低质用材林改培4846公顷,共计61678公顷。在全部造林面积中,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积22271公顷,迹地造林面积26478公顷,非林业用地造林面积8083公顷,分别占全部造林面积的39.19%、46.59%和14.22%。在造林面积中,农户、外资、龙头企业成为速生丰产林建设的主体,占速生林造林总量的67.75%。在造林和改培面积中,其中纸浆原料林15641公顷,人造板原料林19647公顷,大径级用材林6203公顷,其他工业原料林20187公顷,所占比重分别为25.36%、31.85%、10.06%和32.73%。树种包括桉树、相思树、松树(南方)、杉木、柳杉、杨树、泡桐、落叶松、红松、云杉、冷杉、樟子松、水曲柳、胡桃楸、黄波萝、椴树及竹类等。全年工程完成投资20560万元,国家投资1759万元,仅占全部投资总额的8.52%。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