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盛林1号放归自然
发布日期:2005-08-10
来源:国家林业局网站
2005年8月8日上午,国家林业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在都江堰市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池保护站举行仪式,将带有GPS卫星跟踪颈圈的“盛林1号”大熊猫成功放归自然。这只4—5岁雌性大熊猫的放归,不仅在于它是被成功救护的一只野生大熊猫,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而且更重要的是,将它回归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密林深处,体现出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功,体现出盛世兴林,盛世放归。
为掌握大熊猫“盛林1号”回归自然后的栖息状况如何,是否与放归区域内其它大熊猫个体的交往及融合,科研人员为“盛林1号”佩戴了定期自动脱落的GPS颈圈,对其进行卫星和地面两种定位跟踪。
大熊猫“盛林1号”是2005年7月16日凌晨出现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区江安河边一棵梧桐树上,在广大市民的热情呵护下,当地政府指派林业、公安、消防以及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等单位共同努力,在树上对大熊猫实施麻醉后,成功将其救至树下,并于当天下午火速送往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救治和医疗。经专家体检,这只大熊猫体重约60kg,体长90cm,雌性,年龄大约4-5岁,当时由于误入闹市区受到惊吓,长时间奔跑后体况较差,全身出现炎症,轻度贫血,体表有大量吸血蜱感染。在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专家的科学治疗和精心护理下10天以后大熊猫体能逐步恢复,炎症得有效控制,肝肾等重要器官血液生化指标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近日经检查符合国家林业局规定的野外放归标准。
大熊猫“盛林1号”放归的地点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55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之一,根据专家实地调查龙池保护站的野牛坪一带山林中拐棍竹、箭竹林长势良好,水源充足,能够满足大熊猫“盛林1号”放归后栖息生存的需求。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大熊猫野生种群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1000多只增长到现在的1590多只,分布区面积由13900平方公里扩展到23000平方公里,主体大熊猫栖息地已纳入到55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范围。人工圈养大熊猫有了很大发展,已经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随着人工圈养种群的稳定发展,人工养育的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已日益进入议事日程。大熊猫“盛林1号”放归是我国生态建设状况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盛世兴林的大好形式下,进行的放归,也是我国大熊猫保护、管理和科研工作上的一次重要行动。国家林业局将大熊猫命名为“盛林1号”,寓意它能够重返大自然,重返天然林故乡,影响深远。大熊猫“盛林1号”回归野外后的定位监测和跟踪将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大熊猫野外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对于加快我国实施人工圈养大熊猫野外放归的目标提供很好的借鉴和经验积累。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