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绿色篇章 铸就辉煌伟业
发布日期:2005-08-12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利用世行贷款先后实施了“林业发展项目”、“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恢复项目”、“国家造林项目”、“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林业持续发展项目”和两个全球环境基金赠款项目。在国家林业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林业部门和广大林农的共同努力,20年来,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利用世行贷款近8.97亿美元,营造高标准人工林5850多万亩。项目的实施,为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和加快林业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促进了速丰林建设事业的发展。项目把发展集约经营人工林作为重要目标,造林质量明显高于同期营造的其他人工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速生丰产,达到了商品林业“优质高效”的目标,加速了森林后备资源的培育,为缓解国内木材供需矛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项目初步探索出了一整套发展人工商品林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措施,为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速丰林工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促进了林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项目加强了各级林业部门的机构建设,总结、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工林建设、管理制度,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对整个林业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全面提高了整个林业行业的管理水平,使我国人工林建设真正实现了从数量型、粗放型到效益型、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
促进了科技兴林的进程。项目探索了一系列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办法,初步建立起一整套科技兴林的运行机制。项目构建了从上到下、协调运作的科研推广体系,取得了一批具有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示范带动了我国人工商品林向“两高一优”方向发展。
促进了林业的对外开放。项目利用外资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并在良种繁育、造林技术、管理措施、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木材加工等方面与国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项目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科学技术,提高了国内林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为吸引外资、促进林业的全面对外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项目为贫困地区的开发注入了巨额资金,增强了广大林农的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了林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步伐。“国家造林项目”实施期间,平均为每个县的农民带来直接劳务收入721万元,增加就业机会62万个劳动日。项目人工林采伐后,还将平均增加每个县的长远经济收入2.3亿多元。
实践证明,世行贷款林业项目已成为我国高效林业建设的典范,为我国在建设和管理大型林业项目上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各级政府重视是确保项目成功的重要前提。各级政府对项目高度重视,将其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各级林业部门都成立了项目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形成了强有力的管理体系。省、地、县三级政府及时足额提供了配套资金,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群众参与是确保项目成功的重要基础。项目全过程注重广大林农群众的参与。项目设计时,征求群众的意见;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群众参与建设,并适时开展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这一举措使广大林农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为项目的实施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强化工程质量是确保项目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项目注重总体设计和年度作业设计,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按照项目造林检查验收办法执行,自查、抽查、全面检查相结合,实行全过程的监测。项目通过“报账制”的管理办法,强化了实施主体的质量意识,杜绝了无偿拨款条件下有可能造成的质量问题,确保了投资的经济效益。
强化资金管理是确保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通过引进和创新,项目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资金财务管理办法。一是认真执行信贷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确保配套资金足额到位。二是坚持严格的提款报账制,真正发挥报账对整个项目实施的杠杆调控作用。三是切实规范财务管理,建立专户,严格按照项目的“会计核算办法”进行规范核算。四是加强项目采购物资管理。五是严肃财经纪律,杜绝截留、挪用项目资金现象。
当前,我国生态建设状况正处于“相持阶段”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全面推广应用我国世行贷款林业项目20年的成功经验,将极大地促进我国速生丰产林工程建设的进程。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