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世行贷款林业项目腾飞

当前,我国生态建设状况处于“相持阶段”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林业的全面振兴,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之一。 我国世行项目造林与一般项目造林相比,幼林的成活率、林木的生长量和产量都有较大提高,项目在环境保护和促进林农脱贫致富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世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大量推广应用了最新科技成果,所取得的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一是在世行贷款项目中,每个项目都安排占总投资2%的科技推广经费,以保证科技创新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中央、省、县均建立了由不同学科专家组成的科技支持组,搜集整理现有的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形成项目设计方案,研究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随时提出改进措施。三是建立试验示范林,让科技效益体现在山头地块,便于群众学习和模仿。如“国家造林项目”共营建各类科研试验林540公顷、中试林278公顷,示范林568公顷。四是编印技术读物和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把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成果送到林农的手中。 第二,通过编制科学的造林模式,使造林方式产生历史性的进步。过去的造林片面追求生物生长数量,强调深翻地、挖大坑,结果造成造林成本高、效益差,且不能很好地保护环境。在世行项目中,通过引用先进的营林新观念和采用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开发和设计出各种形式的造林模式,使造林效益大大提高,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改善,可以称得上是我国造林方式的历史进步。 第三,适地适树,科学选择造林树种。要求专家和项目管理人员根据地形、土层和土质的不同,选择适合该土地生长的树种;尽可能选择乡土树种;尽量保留规划造林地上有培养前途的原生植物,特别是阔叶树;即使在同一个小班,也可随地势和土壤的变化,选择不同的造林树种,真正使适地适树落到实处。 第四,注重种植材料开发,使用优质种苗。世行项目把种植材料的选择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在认真听取专家和广大林农意见的基础上,形成项目的“种植材料开发计划”,对种植材料的来源作出明确规定,非种子园和母树林的种子不能用于项目造林;制定“苗圃管理规程”,大力推广容器育苗和苗木切根技术,提高苗木的质量;对苗木分级,确保项目使用的苗木全部为一级苗。 第五,注重环境保护,禁止使用剧毒农药。一是要求保护现有植被,严禁炼山清理林地;二是整地尽可能少动土,提倡小穴鱼鳞坑整地,如需采用带状整地,则要保护好带间植被,防止水土流失;三是积极采取生物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四是采用化学方法防治时,只能选用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政府批准的高效低毒农药,防治方法和标准与国际接轨。 由于项目大量地采用了国际国内先进科技创新成果,使项目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步: 一是造林质量远远超过规定的标准。根据各省(区)造林质量检查验收结果,项目平均造林面积核实率为95%,Ⅰ级苗使用率达96%,造林成活率达95%,幼林生长量是部颁标准的127%,各项指标均高出一般商品人工林20%以上。二是幼林的整体质量得到了提高。通过对已经竣工的“国家造林项目”和“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幼林质量摸底调查发现,幼林保存率和生长量均达到部颁标准的一类林面积达到项目造林面积的85%,幼林质量远远高出一般人工林的质量。三是造林成本降低。由于项目设计中,很好地把造林技术和经济融为一体,保证了技术上的可行和经济上的合理,从而使项目造林成本与其对应的经济效益处于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比如,经过论证后,2003年用材林的造林密度比1990年下降了35%,同比苗木费用降低35%,而木材产量不减反增,从而大大地提高了项目的经济效益。四是科技创新提高了项目效益的贡献率。由于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学管理,大大提高造林质量和幼林质量。据专家测算,科技对增加世行项目效益的贡献率达到了50%以上。 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技创新和科技兴林,是林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世行项目在科技创新、科技推广中探索和形成的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做法,以及以市场为导向、资金作保证、科研面向生产、生产依靠科研的“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大大促进了科技兴林目标的实现,为我国林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