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护网络

近年来,山东省泰山景区引入先进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建立起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长效机制。目前,景区内17.9万亩森林保持18年“有虫不成灾”。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泰山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大量使用剧毒农药,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杀伤天敌、破坏森林生态食物链,致使松毛虫等主要害虫出现年年防治,年年成灾的被动局面。进入90年代以来,泰山以综合防治和可持续控灾为目的,倡导森林健康理念,泰山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逐步走上了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轨道。 加强森林植物检疫,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在天外村、桃花峪、红门等主要进山路口设立植物检疫站5处,依法对进山木材、苗木、竹木制品进行检疫,从源头上防范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与蔓延。 健全预测预报网络,及时发布有害生物预警预报。配备专(兼)职测报员50余人,建立由林场—管理区—工队组成的3级预测预报网络,实行测报员例会制度,及时掌握虫情动态。发挥泰山全国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站的作用,参与全国信息交流,密切关注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国际性检疫对象在国内的最新动向,制定《泰山景区突发林业有害生物处置应急预案》,及时发出预警预报。 注重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实施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利用饵木、引诱剂、灯光诱杀和引进释放天敌的方法,防治松类、侧柏、国槐等蛀干害虫;在常规害虫的防治上,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不污染环境的仿生制剂,如灭幼脲、灭虫灵、绿色威雷等,通过化学喷雾手段,防治松、柏、栎类的食叶害虫,生物防治率85%。 加强科研,以先进技术支撑有害生物防控。泰山林场与中国林科院、山东农大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有害生物防控科研攻关,取得并推广1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泰山主要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泰山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预警体系研究》等课题已列为省市科技攻关项目。 重视森林抚育,牢固有害生物防控基础。泰山森林以人工林为主,为达到林分结构配置合理,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演替,增强森林对有害生物的抵御能力,泰山林场将修枝定株、抚育间伐、低产林分改造等贯穿于森林培育的全过程,每年作业面积超过2万亩。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