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度过相持阶段?——六论打好相持阶段攻坚战

(一)2020年度过相持阶段?是的,这是国家林业局党组扩大会议确定的未来一个时期林业建设的奋斗目标,即经过15年的努力,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我国生态建设状况度过“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进入“治理大于破坏阶段”。这个宏伟目标,吹响了林业向更高发展阶段的进军号角,体现了全体务林人的雄心壮志,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2020年度过相持阶段,这是国家林业局党组认真总结林业建设的经验教训,充分研究世界各国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分析中国国情林情,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对新世纪中国林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深入思考和科学把握。 (二)2020年度过相持阶段,我们有信心、有条件。从国家层面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我们以信心和条件。2020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时刻,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的历史时刻。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状况得到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一。我国生态建设将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滚滚洪流,胜利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从人均GDP来看,这个反映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给我们以信心和条件。世界银行将世界各个国家按人均收入水平分为4个组别:低收入国家(人均GDP少于756美元),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均756美元—2995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2996美元—9265美元),高收入国家(人均高于9265美元)。我国目前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如果顺利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再考虑到人口增长和汇率变化的因素,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3500美元左右,成为上中等收入国家。按照倒U形曲线理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4000美元时,对生态建设的大规模投入比较稳定,生态建设状况就有条件进入“治理大于破坏阶段”。 从恩格尔系数来看,这个反映居民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给我们以信心和条件。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生活水平相应提高,恩格尔系数趋向下降。国际普遍标准是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可以降到30%以下,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可以降到40%以下,平均约为35%,达到全面小康、富裕阶段。这将为生态建设状况进入“治理大于破坏阶段”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从基尼系数来看,这个测定社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重要指标,给我们以信心和条件。基尼系数的取值在0和1之间,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等,l表示绝对不平等,0.3以下为“好”,0.3—0.4为“正常”,大于0.4为“警戒”,超过0.6为“危险”。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在0.45以上,国家统计局统计也达到0.4,这是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标准。据研究,到2020年,我国基尼系数将下降到0.35—0.4,收入分配趋于“正常”,社会将更加和谐,为我们顺利度过相持阶段将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2020年度过相持阶段,我们有蓝图、有能力。从林业发展战略目标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林业到2010年、2020年、2050年分“三步走”的宏伟目标,其中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以上,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全国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 从内在判断指标来看,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和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发展规划等提供的数据: 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森林面积296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3.4%,全国平均林地生产率达到90立方米/公顷,人工林商品材供应率达到70%,木材综合利用率达到78%,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 到2020年,在巩固前期治理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治理力度,整体上实现沙化土地的逆转;再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4200万公顷,荒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逆转,荒漠化地区生态状况得到改善。 到2020年,平均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万平方公里,总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5万平方公里,全国40%以上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得到不同程度整治,黄河、长江上中游等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大见成效。 到202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6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6.8%,95%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 到2020年,新增湿地自然保护区120处,新增国际重要湿地20处,天然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基本得到有效保护,退化湿地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治理,湿地能明显发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到2020年,全国“退化、沙化、碱化”草地普遍得到不同程度治理,力争4000万公顷“三化”草地得到恢复,同时,新增人工草地、改良草地5000万公顷。 到2020年,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85%以上,平原地区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0%左右,道路、沟渠、河流两岸绿化率达到97%以上,构筑一批跨省跨区域、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平原农区综合防护林体系。 到2020年,建立以大型片林和主干森林廊道为骨架、各种类型防护林为补充的比较完备的城市森林体系,全国70%的城市林木绿化率达到35%,城市生态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经综合测算,2020年生态综合指数将超过1.05,进入“治理大于破坏阶段”。 (四)后来者能居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地区或行业因其所处的落后地位,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发展的特殊优势,即“后发优势”。 我国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林业是一个相对落后的行业,但近几年来林业的强劲发展,已经为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果我们能够牢牢抓住本世纪头10年这个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速度,林业就会最终脱颖而出、实现新的跨越,从而缩短相持阶段的时间,力争用1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度过这一阶段。 (五)我们走进相持阶段十分不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时间里,林业走过的是一条大面积砍伐、逐步恢复、持续增长的曲折道路。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的8.6%提高到现在的18.21%,增加近10个百分点;全国森林面积已达1.75亿公顷,森林蓄积量124.56亿立方米,继续保持“双增长”;人工林保存面积为0.53亿公顷,居世界各国之首;累计向社会提供木材50多亿立方米,竹材80多亿株;全国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到1672个,总面积1.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4%。许多沉甸甸的数字,是我国生态建设状况由“治理小于破坏”向“治理与破坏相持”历史性转变的真实反映,是50多年来林业建设积小胜为大胜的结果。 我们走出相持阶段更为艰难。相持阶段得益于治理因素,受制于破坏因素,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阶段,一个曲折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呈现出5个显著特点:一是脆弱性,表明治理与破坏双方对峙的状态很脆弱和不稳定,巩固任务重,发展难度大;二是不确定性,表明治理与破坏双方对峙的最终结果难以预料,发展方向不易把握;三是不平衡性,表明治理与破坏双方对峙的状态在时空分布上还不平衡,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四是反复性,表明治理与破坏双方的对峙为拉锯或螺旋式前进的状态,各种影响因素往往势均力敌,此消彼长;五是艰巨性,表明从治理与破坏相持进入到治理大于破坏需要一个艰难的、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建设成果难,巩固和发展成果更难。 这些特点充分说明相持阶段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状态,能否用15年时间走出相持阶段,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把握相持阶段的5个特点,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如果思想有所放松、力度有所减弱、投入不能接续,经过多少年、几代人艰苦奋斗的生态建设成果就可能毁于一旦,相持阶段的时限就会延长,甚至退回“治理小于破坏”阶段。 (六)2020年走出相持阶段奋斗目标的提出,既充分考虑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国情,又认真考虑了中央林业决定确定的林业发展目标的林情;既实事求是,又科学合理。 但凡新生事物的出现,往往对其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这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相持阶段的重大判断也是如此,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一个新时期的开始,首先是春芽萌动、万物复苏,之后就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这好比一场竞技比赛,总会有人跑在前面,也总会有人落在后面,但最终落后的人就会被淘汰。 当人们透过林林总总的现象认清了新生事物的本质后,当人们在不争论中踏踏实实地坚持奋斗时,我们相信,我们将要成功,我们一定能够成功。 (七)相持阶段是中国林业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力争用15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完成相持阶段的各项建设任务,时间紧,压力大,责任重如山。 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发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全力以赴、勇往直前的精神,加强生态建设的决心绝不能动摇,精神绝不能松懈,步伐绝不能放慢。 在这个关键阶段,我们要努力争取加大投入力度,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林,大力应用高新技术,全力打好相持阶段攻坚战,让“治理大于破坏阶段”如期而至。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