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造板业跨越“进口时代”

我国平原省份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的迅速推进,不仅为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提供支撑,还快速增加了我国木材生产的后备资源,实现了我国人造板工业的历史性变革。今年以来,我国木质纤维板出口总量和价值,同比增长5倍多;胶合板出口年内可望翻番。业内人士认为,这标志着我国跨越人造板完全依赖进口的时代,成为人造板生产和出口大国。 近两年来我国出口林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统计表明,在原木进口成倍增长的同时,胶合板进口却大幅度下滑。家具和纸、纸板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家具已成为最重要的出口林产品。 今年以来,我国人造板工业在生产和出口贸易上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上半年我国胶合板出口总量已达到210.16万立方米,价值金额6.7亿美元,分别是进口的6.5倍和4.13倍。今年前5个月,我国纤维板出口总量达到38万吨,价值金额1.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35%和526%。 我国森林资源匮乏,人均木材蓄积量仅8.6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2%,林产品贸易传统上以进口补缺为主。据统计,在1981年至1992年,我国大约累计进口了220.55亿美元的林产品,约占同期全国进口商品总额的2.5%,位居钢材、粮食、化肥之后的第四位。到1998年,林产品进口额已跃居各种进口商品之首,成为最主要的进口商品之一。 六大工程实施以来,特别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的启动,民营林业的蓬勃兴起,我国人工林发展迅猛。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森林蓄积量124.56亿立方米。其中人工林保存面积0.53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 我国传统非林非木的北方平原地区,平原林业迅速崛起,为木材工业尤其是人造板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备资源。曾被视作“平原地区无林业”的苏、鲁,已成为新兴的重点林业省份,一些区域正在由传统农区向现代林区转变、由传统产粮区向木材利用区转变、由群众农牧副业增收向林业经营增收转变。 “从5年前开始,江苏省的人造板材加工已超过黑龙江,以杨树为原料的人造板加工业居全国第一。”据有关部门统计,江苏省胶合板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纤维板产量位居全国第四位。 江苏省目前杨树总面积达500多万亩4亿多株,总蓄积量2361万立方米,分别占全省现有林地面积的44.5%和林木蓄积量的58%。杨树林成片面积、蓄积量均居全国第一。 杨树的种植使得江苏省的木材加工迅速发展,杨树原木年产量200万立方米,人造板产量达到150万立方米。在苏北淮安、盐城、宿迁、徐州、连云港各市,杨树产业已成为区域性的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江苏省以杨树为主的木材加工业2004年实现产值260亿元,成为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山东省是我国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第一大省,有木材加工企业3万多家,年加工木材2000多万立方米,加工产品主要有各类人造板、木地板、家具等10多类上千个品种,涌现出一批知名企业如环球木业、江泉木业等,有7大类200多个产品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近20亿美元,而且每年还在以30%的速度递增。 山东省历史上并不是林业省份,山东木材加工业异军突起,得益于平原地区桐木、杨木和柳木资源的迅猛发展。鲁西南传统粮棉油产区的菏泽市,已发展成为我国平原地区最大的林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基地之一。年加工木材600多万立方米、年产值60亿元、出口交货值达到1.4亿元。其中,桐木和草柳编加工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85%和50%以上。临沂市成为国内最大的人造板产品集散地之一,有木材加工企业3000多家,产品交易额高达60多亿元。 河北省速生丰产林总规模超400万亩,人造板加工能力超1000万立方米,人造板生产企业达3000多家,人造板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位。河北省现有各类板材、木制品专业批发市场80多个,造纸企业550余家。 业内人士表示,江苏、山东、河北等省木材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是盛世兴林和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集中体现。随着“东扩”战略的实施,林业政策的完善,发展空间的拓展,产业链条的延伸,平原林业档次和质量的提高,东部传统“少林地区”,必将成为我国木材等林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