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五个理念”——八论打好相持阶段攻坚战
发布日期:2005-09-14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一)理者,道理也。念者,心念也。理贯乾坤,意念凝神。理念是人们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是统一思想的凝核,是激发内在活力的动因。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念,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理念。
在大力推进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全力打好相持阶段攻坚战、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打破旧观念,树立新理念,以思想观念的大解放,求得林业实践的大变化,以建设理念的大转变推动当前林业的大发展。
国家林业局党组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当前要牢固树立五个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服务型行业的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林业的理念;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生态产业的理念;建设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理念。
五个理念的提出,是林业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林业行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与时俱进精神在林业发展史上的生动体现。可以说,牢固树立五个理念,是相持阶段林业事业得以长足和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五个理念与四大区域、六项措施一起,构成了相持阶段林业发展的对策体系。四大区域是核心、是战略布局,五个理念是灵魂、是纽带,六项措施是对策、是保障。
(二)树立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关键在和谐。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追求和谐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是相持阶段林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是一个须臾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无数事实证明,人类如果不能同大自然和谐相处,无论大自然曾经带来多少丰厚的馈赠,最终面临的必将是自然界无情的报复甚至导致人类文明的衰落。
在人与自然相处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一个运动着的矛盾统一体,由和谐到不和谐,再到更高层次的和谐,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规律。
今天,我们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绝不是要回到原始社会的低级和谐,而是要在社会生产力有了飞速发展、社会财富极大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寻求和建立更高层次的和谐。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学会按客观规律行事,用和谐的理念、和谐的意识端正人的思维,校正人的认识,调整人的行为,避免竭林而耕、竭泽而渔、竭草而牧的现象发生,最大限度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还要求我们必须将和谐的理念贯彻到相持阶段各项林业工作中去,以和谐促发展,用发展求和谐。具体讲就是:加强宏观调控,努力提高森林等生态系统的质量效益,进一步满足人们的各种生态消费需求;加强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区域、城乡、产业等协调发展;坚持物质利益原则,使林业经营者获得应有的回报,自觉自愿地投身林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努力构建和谐林区。
(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服务型行业的理念,重点在服务。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林业的指导思想发生了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林业部门由专业经济部门转变为公益事业管理部门,这些重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思想,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把林业建成服务全社会的服务型行业。
林业行政机关是整个行业建设的龙头,发挥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行政机关在相持阶段的作用,必须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把建立服务型行业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以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水平高低的标杆。
搞好服务,就要用全面、科学、发展的观点看政绩,按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办事,各项政绩都应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搞好服务,就要彻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羁绊,逐步将政府职能转移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重点做好综合协调、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监管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对具体项目和具体事务的审批管理,注重解决事关林业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林业行政管理机制。
搞好服务,就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当好“裁判员”的基础上,将市场可以自我调节与管理的事务交还给市场,给“运动员”以自我发挥的广阔舞台。
(四)树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林业的理念,着眼点在节约。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们面临的生态压力有增无减。既要加快发展,又要改善生态,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尖锐矛盾。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就会变成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就会变成一个很小的数目。按人均计算,我国森林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耕地和大多数矿产资源不到1/2,淡水不到1/4。
节约就是保护,就是发展。森林资源是与石油、煤炭、钢铁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资源的可再生性,决定了林业在缓解资源和生态压力,实施资源替代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缓解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林业,利用循环经济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提高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保障能力,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尽可能缓解资源压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林业体系。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完善资源节约管理体系,创新资源节约机制,建立节约型林业产业体系和高效型森林生态体系;延长林业产业链条,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无纸化办公、网络化办公,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和资金,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五)树立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生态产业的理念,核心在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就是为了促进全球性或区域性生态平衡,以自然规律为遵循,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既有生态保护又有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生态与产业良性互动的产业类型。生态产业已经成为各国共同致力于发展的方向。
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在促进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已显示出巨大的作用。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提供绿色无公害产品,林业具有巨大的潜力。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走生态产业化的道路,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要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的路子,大力提高林业产业的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能源林,加快可再生型的生物质能源发展应用步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等“资源良性循环型”产业和经济林果、竹藤花卉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努力实现林业三大效益的最大化。
(六)树立建设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理念,精髓在生态文明。
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是和谐时代生态意识的提升,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特征。生态文化是多姿多彩的,包括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森林美学、园林文化等若干分支。
生态文明则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产生的又一种新的、更高级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
历史告诉我们:森林的兴衰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森林的繁茂曾为人类带来极为绚烂的文明,森林的衰亡也曾把人类文明推向黑暗。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相持阶段,建设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只有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唤醒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开展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使人们在享受生态建设成果的同时,时刻关注生态建设问题,自觉肩负起社会所赋予的生态责任,积极参与各项生态建设活动,促使尽快走出相持阶段。
(七)五个理念的提出,是相持阶段林业工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产物,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五个理念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既是对人而言的,又是一切为了人。林业是一项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群众性事业,五个理念将一切工作最终落实到“维护人民利益、满足群众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上,以事业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以人的发展推进事业的更快发展。
五个理念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五个理念分别从发展的目标、途径、方式、方法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全面阐述,形成了一条“全面加快发展”贯穿始终的红线。
五个理念突出了“协调发展”的特点。既包括生态建设,也包括产业建设,体现了事业发展的协调性;既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也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发展的和谐性;既有思想观念和发展理论层次的,也有生产方式和文化建设层次的,体现了理念与实践发展的同步性。
五个理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一定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林业发展也是如此。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森林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可持续能力,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林业等理念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体现。
(八)东风展征旗,关山路犹长。相持阶段,林业建设的任务非常艰巨,前进的道路布满荆棘。打好相持阶段攻坚战,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做好充分准备。
用全新的理念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我国生态建设定将孕育出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谐相处、同处共荣的新天地!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