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为了统一思想认识,促进全省天保工程后续快速发展,2003年9月和2004年10月分别在神农架林区、建始县召开了天保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现场会,推广神农架林区和建始县后续产业发展经验,安排部署全省天保工程后续产业发展。 根据各地区优势和资源优势,各地区天保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各有侧重。三峡库区(包括宜昌市、神农架林区、恩施州的巴东县)重点发展森林旅游、干鲜果茶经济林,鄂西地区重点发展中药材、野生动物养殖、速生丰产林和茶叶,鄂西北地区重点发展干果茶叶、木本药材。规划到2010年全省天保工程区发展中药材基地900万亩,干鲜果茶经济林基地980万亩,日本落叶松、竹子等速生丰产林基地700万亩,野生动物养殖(主要是养野猪)规模达到70万头,森林旅游业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2000万人次以上,利用森林抚育剩余物及枝丫材发展袋料香菇、木耳等培植业,争取每个县达到1000万袋以上。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林场职工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林业站职工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农民户平经济林达到10亩以上,人均纯收入的40%来自林业。初步形成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基本摆脱目前林业收入依赖国家投入的局面,实现天然林可持续保护,林业可持续发展。 为做好以点带面促进全省天保后续产业的发展,湖北省林业局选择长阳、建始、神农架作为试点,积极探索后续产业的经验。同时,各工程县市也都选择了1—2个乡(镇、场)办点示范,以点带面促进全省天保工程后续产业的全面发展。各试点单位不断采取措施,转换经营机制,创新管理方式,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后续产业发展路子。 各地在加强森林资源管护的同时,充分发挥林区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种植中药材、养羊养鸡、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花卉盆景等天保替代产业。并且已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神农架林区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林下种植,2002年其经济收入从1999年的70万元增长到415万元,增长了近6倍。利川市2001年正式挂牌成立福宝山生态旅游区,当年接待旅客近万人,承接大小会议30余次,当年产值达到50万元,解决就业人员10人,2002年产值突破100万元大关。鹤峰县以长友公司等民营企业为主体,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建设模式,全县已在森林蔬菜、食品包装、中药产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板栗产业、香菇产业、箬叶产业、薇菜产业、森林蔬菜产业等已成为全县经济的支柱。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