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兴林创伟业 绿满神州铸和谐

最新调查数据表明,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呈良好态势。森林覆盖率已达18.21%,森林蓄积量持续增长,森林质量得到改善,林种结构渐趋合理;非公有制林业快速发展,林业发展后劲充足;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水土流失治理取得可喜成效;重点沙化地区的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控制……我国生态建设状况出现了重大转机,由“破坏大于治理”步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林业始终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趋强嬗变,林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时代重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10余次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造成部分地区机场关闭、交通中断,其频率之高、来势之猛、影响范围之大,不断刷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沙尘暴和沙尘灾害纪录。   世纪之交的1998年,一场持续百天的全国性特大洪水,冲毁了无数良田、家园,洪峰频率之密、洪水流量之大、流域范围之广,百年罕见。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3亿人,死亡人数超过3000人,各地估报的直接经济损失2484亿元。   沙尘暴的背后是沙漠化、荒漠化,大洪水的背后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事实上,中国的生态危机远不止此。当前全世界普遍存在的沙漠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温室效应加剧等六大生态危机,在中国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这六大生态危机,每一样都与森林的被破坏息息相关。   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以木材生产为主一直是中国林业的首要任务。中国林业的状况,产出多于投入;中国生态的状况,破坏大于治理。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越过温饱线的中国人民,快速发展并逐渐强大起来的中国经济,都对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渴望和要求。人们呼唤更美好的家园,国家需要更和谐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成为社会发展赋予林业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   “在生态日益恶化的历史条件下,如果依然把木材生产作为林业的主要任务,砍掉的就不再是树木,而是砍掉了人与自然血脉相连的纽带,砍掉了支撑人与自然脆弱平衡的立柱,砍掉了林业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立足之本。”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说。   新世纪的5年,中国林业承担起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重任,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把生态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森林资源:数量增加,质量提高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数量和质量对陆地生态状况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增长缓慢、破坏严重,成为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重要原因。   新世纪的5年,随着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全面推进,我国造林绿化取得历史性突破,营造林面积自2002年以来连续3年超过亿亩大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迅速增加,森林质量也实现了由持续下降到逐步上升的历史性转折。   今年年初公布的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呈良好态势。   全国森林面积达到26.25亿亩,比5年前的第五次清查增加2.4亿亩,增加面积相当于台湾省面积的4.5倍。也就是说,在满足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木材等林产品需求的前提下,我国通过大力造林、严格管护等措施,实现了5年内每年新增近一个台湾省面积的森林资源。   森林覆盖率由16.55%提高到18.21%,增加了1.66个百分点,年均增加0.33个百分点,相当于1949年—1998年年均增长水平的2倍。   森林蓄积量达124.56亿立方米,比上次清查增加8.9亿立方米,为全国每人增加了0.8立方米的森林储备量。同时,年森林采伐消耗量比上次清查减少了537万立方米,扭转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森林采伐消耗量持续增高的被动局面。   清查还表明,我国森林质量得到改善。林分每公顷蓄积量平均增加2.6立方米、林木株数增加72株,中龄林和近熟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比例分别增加了3个百分点。说明我国森林质量结束持续下降,开始触底反弹、逐步上升的历史性转折。   林种结构也渐趋合理。用材林比例下降了19个百分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比例上升了21个百分点。这说明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和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初见成效。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下,非公有制林业快速发展,新造林地的非公有制比例在40%以上,各种社会力量投入林业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   林业发展后劲充足。未成林造林地面积达7340多万亩,净增420万亩,中幼林面积14.5亿亩,净增7500万亩,两项后备资源的递增趋势十分明显,准确地反映了近年来国家大规模投资取得的应有成效。   湿地:快速减少趋势被遏制   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中,有两个属于林业工作职能的范围。一个是被称为“地球之肺”的森林,另一个是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   湿地在维护水资源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共有滨海、河流、湖泊、沼泽、库塘等湿地5类28型。目前,我国单块面积在1500亩以上的湿地总面积达5.7亿亩,其中自然湿地5.4亿亩,居亚洲首位、世界第四。湿地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全国共有湿地高等植物2276种,野生动物724种。   长期以来,我国湿地面临着盲目开垦与改造、环境污染、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保护投入不足、保护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威胁和制约,造成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功能不断下降。这导致了水涝灾害频繁发生、野生生物种类和数量明显下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加强湿地保护的重大行动,使自然湿地受保护的面积逐步加大,湿地面积快速减少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现在,纳入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的自然湿地由32%提高到40%。全国共有30块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6450万亩。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和湿地恢复工程,一批重要湿地,如洞庭湖、鄱阳湖等湿地面积得到稳定和扩展,生态功能正在恢复和改善。   国家林业局因工作成效显著,荣获了湿地国际首个最高奖项——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   野生动植物:种群增加,分布范围扩大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野生动植物以其特有的物种效应,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进化。   森林是“物种之家”,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有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被称为“天然物种库”的湿地,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森林和湿地的破坏,伴随的是物种的消亡。我国有15%—20%的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新世纪的5年,我国新建自然保护区763处,相当于过去50年建设数量的83.9%,总数达到1672处,面积1.19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4%,涵盖了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类和65%的高等植物种类,有效地保护了300多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和130多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主要分布地。   随着越来越多的森林和湿地得到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整体上稳中有升,分布范围不断扩展,生物多样性状况呈现向好的趋势。   全国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湿地和大熊猫调查结果表明,通过采取人工繁育、栖息地保护等措施,55.7%的陆生野生动物数量稳中有升,且全部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朱鹮从1981年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370多只。大熊猫数量增长40%以上,达到1596只。海南坡鹿、普氏原羚、藏羚羊等一批濒危物种种群数量也迅速增加。资源消耗严重和濒危度较高的189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达到野外种群稳定标准的占71%。   一些物种的分布区逐步扩展。黑嘴鸥、黑脸琵鹭、褐马鸡等物种的新记录、新繁殖地或越冬地不断被发现。野外大熊猫分布县比上次调查时增加了11个,栖息地面积增加了65.5%。100多年未见踪迹、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为世界极危物种的崖柏,在重庆大巴山区被重新发现。笔桐树、白豆杉、观光木等物种也出现了新的分布区。   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少   “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治山之本在于兴林。”这是人们反思1998年特大洪灾教训取得的共识。   “保护森林,保护湖泊,减少水土流失。”这是著名环境专家、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为长江防洪开出的生态良方。   我国森林面积持续增长,质量不断改善,湿地保护不断加强,使得水土流失状况不断好转。   据最新调查结果,长江、珠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30.53%和39.91%,比长江等重点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前分别增加了3.3个和4.89个百分点。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逐步增强,水土流失程度逐年下降。   水利部全国水土流失最新调查监测结果表明,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由过去的367万平方公里下降到356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1万平方公里。其中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23.9%,京津风沙源区水蚀面积减少了14.2%。水土流失强度不断减轻。全国11条主要江河流域土壤流失量大幅减少,其中长江和淮河流域减少50%左右,黄河、珠江、钱塘江等流域下降了30%。   土地沙化:首次实现历史性逆转   我国是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现有沙化土地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12%。   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中,我国的土地沙化一直呈加速扩展之势:年均扩展速度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1560平方公里,一路发展到80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90年代初的2460平方公里、90年代后期的3436平方公里,来势汹汹。   1994年—1999年5年间,全国沙化土地净增1.7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北京市的土地面积。   土地沙化不仅破坏生态与环境,导致沙区贫困,而且吞噬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进入新世纪,国家将防沙治沙列为生态建设的优先发展领域,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启动实施了一批事关防沙治沙全局的重点工程,防沙治沙步入有史以来投资力度最大、推进速度最快、治理成效最好的历史新阶段。   近5年,全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近900万公顷,相当于过去10年治理面积的总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及以沙化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都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这几项工程覆盖了全国85%以上的沙化土地,是防沙治沙的重中之重。   今年6月公布的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全国土地沙化自新中国成立56年来首次实现了逆转——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   对此,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有一个形象的解释:“以前我们每年是被荒漠化‘吃掉’一个县,现在我们每年是‘捡回来’半个县。”   监测结果还显示,全国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的省区已达2/3左右,重点省区的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控制,浑善达克、科尔沁、毛乌素等沙地植被明显恢复,生态显著改善;我国土地荒漠化程度明显减轻,重度、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分别为43.3万、58.6万平方公里,比上次监测结果分别减少13.2万、11.4万平方公里。同时,沙尘暴发生的次数和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与工程实施前的2000年相比,工程区林草覆盖度平均提高近三成,生态状况整体好转。特别是河北坝上、内蒙古浑善达克和山西晋北地区经过集中连片大规模治理,初步形成了区域性生态防护林体系框架。2003年春天,连受3年沙尘天气折磨的北京人迎来了新世纪第一个明媚的春天,北京无沙尘成了一条令人关注的新闻。气象专家解释,沙源地区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工程功不可没。   总体来看,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沙区生态状况已从“治理小于破坏”进入了“治理与破坏相持”的阶段。   这是沙害大国创造的奇迹。   林业产业:趋强嬗变   进入新世纪,在林业生态建设大踏步前进的同时,我国林业产业规模由小到大,趋强嬗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林业产业总值持续增长,1998年至今,年均递增16.53%。   林业产业辐射效益显著增强,林业产业每年带动4500多万劳动力就业,已成为部分地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非公有制等林业产业迅速崛起,近5年,在林产工业发展的总投入中87%是民间资本,为林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林业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加快,一大批林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兴起,使我国人造板的区域产量集中度达89.35%。   林业产业外延不断扩大,生态旅游、竹产品、经济林、绿色食品、花卉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林业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家具、胶合板、松香等产品出口量持续增加。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以来,特别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的启动,我国人工林发展迅猛。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0.53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   我国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逐年增长,已初步形成了以营林和木材、林副产品生产加工为主,涵盖第一、二、三产业的林业产业体系。   据统计,2004年,我国林业总产值达6892.21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116.2%;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349.48亿元,比1999年增长129.5%;人造板产量5446万立方米,比1999年增长262.3%,位居世界第一;家具、松香年产量分别达到17亿件和53.8万吨,位居世界第一;经济林产品年产量已近9000万吨。   围绕森林资源综合利用,林业产业已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盛世兴林创伟业,绿满神州铸和谐。新世纪的5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5年,是林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5年。   新世纪以来,国家对林业的关怀重视、巨额投资、政策扶持开始显现效益,全社会办林业的方针开始发挥威力,六大工程的实施开始见到成效,林业部门作出的艰苦努力开始有了回报,中国林业展现出许多令人欣喜的积极变化。   这是中国林业波澜壮阔的5年,是中国林业发展最快的5年,是中国林业辉煌的5年!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