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工程实现阶段性目标
发布日期:2005-11-02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任务。记者10月31日从国家林业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中央已投入工程建设资金659.8亿元,工程区每年减少木材产量1990.5万立方米,14.3亿亩森林得到有效管护,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968万亩、飞播造林4383万亩、封山育林10323万亩,分流安置富余职工66.5万人,有108.9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社会统筹。
据介绍,天保工程1998年在12个省(区)开展试点,2000年在17个省(区、市)全面启动,涉及734个县、167个森工局(场)。近年来,各地在积极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速度,工程区发生了显著变化。
——森林资源发生重大变化,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减少森林蓄积量消耗4.26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净增12235.5万亩,森林蓄积量净增4.6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增长量的43%以上,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同步快速增长。
——工程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据《2003年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公报》表明,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量为多年平均流失量的50%左右,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23.9%。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量低于多年平均流失量的30%。工程区长江流域生态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一些地方过去干涸的水源和泉眼开始出现水流,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大量增加,主要栖息地生存环境明显改善。
——林区经济出现重大转机,开始步入复苏阶段。天保工程有力促进了林区新兴产业的兴起,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和优化。据工程社会效益监测,32个森工企业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9.3:82.2:8.5调整为2003年的34.1:45.8:20.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较快。44个天保工程县林业产业已由过去的以木材采运和加工为主,转向经济林产品、林下资源开发、森林旅游等多元发展的新的产业结构。森工企业所有制结构得到优化,国有经济所占比重逐步降低,个体经济比重稳步提高。
——林业企业富余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林区社会保持基本稳定。一大批从事木材生产的森工企业职工转向了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以及林区资源开发。森林管护职工由3.2万人增加到19.3万人,形成了有效的森林管护体系。林区就业呈现多元化,大大减轻了对森林资源的压力,职工收入逐年增加,生活状况得到改善。据统计,天保工程森工企业职工年收入已由2000年的5892元增加到2004年的9192元,增长56%,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志达介绍说,实施天保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2000年—2010年工程规划投资962亿元,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实行木材生产停伐减产,加大森林管护力度;加快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妥善分流安置国有林业企业富余职工。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