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林业部门积极行动严密布防 全力阻击禽流感

每年9月—11月是我国候鸟迁徙密集时期。面对国内外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断发生的严峻形势,我国各地林业部门紧急部署,严密监测野生动物尤其是候鸟迁徙情况,全力阻击禽流感。 山东半岛是冬季候鸟的重要栖息地之一,每年有近200种鸟类从俄罗斯、蒙古等国以及我国北方飞来这里越冬。目前,山东省已建立青岛、黄河三角洲、长岛、荣成4个国家级的候鸟监测点,每天派专人密切关注过境候鸟的种类、活动情况以及鸟粪状况,一旦发现病鸟、死鸟,在第一时间进行禽流感病毒检测。 位于全球候鸟东亚、中亚和东非3条迁徙通道上的重庆市,继今年4月建起两个国家级鸟类监测站后,重庆市林业局日前又新增13个鸟类监测点。为提高安全系数,该市在江河湖泊、水库周围划出3公里的防疫带,带内所有规模养殖场、种禽场以及散户饲养的家禽,均注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免疫密度达100%。 北京市将河流、大面积水面及湿地作为野生鸟类监测重点地区,以水禽为重点监测对象。为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全市共启动市级候鸟监测点32个、各区(县)监测点54个,形成严密的候鸟监测体系。 作为黑颈鹤、灰鹤重要越冬地的贵州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启动24小时汇报制度,工作人员每天统计、记录到达草海的黑颈鹤等鸟类的数量及健康状况,一旦发生异常,随时向有关部门汇报。 上海市对入沪候鸟的监测,已由淡季的周报告制度升级为日报告制度。该市绿化部门对全市14个候鸟监测点进行督查,调拨专项资金添置高倍望远镜等观测设备,对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候鸟监测准确度。 安徽省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是我国水禽的重要越冬地和中途停歇地。安徽省林业厅认真组织开展候鸟特别是冬候鸟迁徙、越冬情况的监测与上报。根据冬候鸟在安徽省迁徙规律与越冬分布重点,设立了颍上八里河、池州升金湖、皖南野生动物救护中心3个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将相关自然保护区作为省设监测点,并制定了应急预案;结合国家林业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在安徽省开展的长江中下游候鸟监测科考活动,对沿江沿淮重点湿地冬候鸟进行全面监测。 江西省鄱阳湖是候鸟越冬的家园。目前,数以万计的珍稀候鸟已飞抵鄱阳湖地区。据资料证实,到鄱阳湖区越冬的候鸟绝大多数是从已发生过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周边部分国家迁飞过来的。江西省内部强化免疫、消毒、检疫、应急等防控措施,外部强化查堵疫源、协调沟通。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当地有关部门组成联合保护会,打击乱捕滥猎和贩卖、经营候鸟的不法行为。同时,省有关部门对城市动物园里的鸟类注射禽流感疫苗。为避免感染禽流感,动物园里的虎、狮等吃食鸡、鸭的大型动物均改吃其他肉类。 青海省青海湖、三江源、可可西里等地区是候鸟迁徙、繁殖和越冬的重要栖息地,每年仅在青海湖停息的候鸟就达十几万只。目前,该省林业局在青海湖、都兰县和可可西里成立了3个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每天进行巡护和监控,并于11月1日启动了24小时报告制度。 湖南省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目前已启动应急预案,一旦发现禽流感病例,将采取封锁隔离措施防止扩散。在省会长沙,动物防疫部门正在加紧对鸟禽类集中的动物园、鸟语林和森林植物园内的鸟禽注射疫苗。动物园已停止所有鸟禽类的引进送出,并对鸟禽类活动场所采取了严格的消毒措施。 云南省已全面启动以边境地区、临时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和养殖密集区、易感地区为重点的346个疫情监测点,加大监测密度和频率,各地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和疫情零报告制度。从11月3日起,昆明市园林绿化局、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昆明市鸟类协会等单位联合对翠湖公园等候鸟聚居地进行了彻底消毒,昆明市有关部门还专门为红嘴鸥生产了一种添加抗禽流感病毒成分的新型口粮。云南省兽医防疫总站、国家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和昆明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组成应急预备队,随时保持待命状态。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