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意谋发展 真抓实干大跨越

新世纪的第一个5年,是中国林业发展最快的5年,也是中国林业改革力度最大的5年。如果说前者是果,后者就是因。 回顾中国林业“十五”期间的辉煌历程,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不动摇、举全行业之力抓六大工程不松劲、真抓实干稳步推进改革不争论”的理念贯穿始终,“大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加快发展”的主题得以充分实践。 这5年,林业发展波澜壮阔:跨越式发展理论、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历史性转变、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相持阶段理论,把林业放在国家建设的全局中来把握,放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来考察,放在世界林业发展的格局中来审视。林业发展与时俱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加快发展:林业的第一要务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改善生态状况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对木材及林产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如果只为生态效益,全国所有的树一棵不砍也不够;如果只为经济效益,全国所有的树全部砍了也不够。” 原林业部部长雍文涛的这句话,用来评价新世纪初的中国林业依然形象准确。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之首。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我国林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十分薄弱环节。由于森林植被稀少,我国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不断恶化,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每年要进口大量木材、木制品和纸浆及纸制品,以弥补国内市场供需缺口。要从根本上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满足我国人口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森林资源的需要,加快林业发展是惟一的出路。 “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真困难。”在2001年2月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指出,中国林业必须跨越式发展,走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之路,在较短时间内赶上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 六大工程:推动林业快速发展 只有林业生产力的大发展,才有林业事业的大发展。 2000年12月,周生贤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递交了一份调研报告,提出将原有的十几个林业重点工程整合为六项工程,并逐步形成以这六项工程为中心的中国林业生产力布局。报告在大量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详尽阐述了整合林业重点工程的意义、机遇和条件、基本思路,为新世纪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全面启动奠定了基础。 3个月后,也就是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林业局关于认真组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加速生态建设的意见,决定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集中力量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1个月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纳入其中。 六大工程覆盖全国97%以上的县,规划造林面积超过11亿亩,其覆盖面之广、建设规模之大为历史罕见,是新世纪林业建设的主战场。随着六大工程的陆续启动,国家对林业的投入逐年加大,每年都上一个大台阶。2002年中央对林业投资就达339亿元,2003年、2004年更是增加到431亿元、442亿元,今年还将有新突破。而1949年到1999年的50年,中央对林业的投资累计243亿元。 投入的大幅度增加,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林业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为林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林业在造林速度、质量和成效等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国营造林面积由上个世纪末的每年7000多万亩,猛增到2002年的1.12亿亩,此后连续3年超亿亩。这里面,六大工程贡献突出——据统计,2001年~2004年六大工程完成造林3.45亿亩,营造林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六大工程以规模的速度扩张带动森林生态功能快速提升。 六大工程还使林业真正走向了全社会、走进了人们的心中。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林业的社会吸引力,全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全国非公有制森林面积达20%,新造林地中非公有制造林达50%以上,各种社会力量已经成为加快林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六大工程,推动了整个中国林业快速发展。 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谱写林业建设新篇章 发展战略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 为了制定新时期我国林业发展的大政方针,从2001年开始,在国务院的支持下,国家林业局组织了包括近60位两院院士和资深专家在内的300多位专家、学者,开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研究历时两年,提出林业工作必须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实现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的林业发展战略目标;提出当前中国林业应当果断结束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指导思想,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林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决定》明确指出,林业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更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不仅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更要满足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中央林业决定颁布后不久,当年9月27日至2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林业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最重要的一个成果,是提出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努力推进林业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以中央林业决定的颁布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标志,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正式确立,中国林业从此结束了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时代,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时代,开始谱写林业建设的新篇章。 我们看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加快林业发展成为社会共识。各级党委、政府纷纷召开林业会议、出台加快当地林业发展的文件,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对林业工作重视程度之高、采取的措施之有力、取得的成效之明显,前所未有。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加快林业发展的活力全面迸发。各种生产要素迅速向林业聚集,各项林业事业焕发出空前的生机与活力。 科教兴林和依法治林: 为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科教兴林和依法治林,既是中央林业决定确定的两个基本方针,也是加快中国林业发展的两大法宝,是新形势下加快林业发展的两个最新标志和特征。 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国家林业局党组把科教兴林、依法治林摆到了突出的重要位置。 2003年7月,在部署落实中央林业决定精神的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上,周生贤指出,今后的林业发展,必须更多地在科教兴林、依法治林两个方面挖潜力、下功夫、做文章。要大力实施林业科教振兴计划,全面提升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全力开展林业法治行动,为加快林业发展保驾护航。 2004年9月、11月,全国依法治林工作会议、首届林业科技重奖颁奖大会暨全国林业人才工作会议先后召开,对依法治林、人才强林、科教兴林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把人才强林、科教兴林和依法治林作为新时期林业工作的三大支柱来抓。 --科教兴林为加快林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科技支撑:林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兴旺,林业人才数量大幅增加,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大专以上、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比例大幅上升;林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强,提高了六大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林业科技贡献率由过去的27%提高到现在的30%以上。 --依法治林为加快林业发展保驾护航:《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退耕还林条例》、《占用征用林地审核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相继公布实施,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基本覆盖了林业建设和发展的主要领域;严格执法、加强普法宣传、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有效遏制了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如果把新时期的林业发展比喻为一列世纪快车,科教兴林和依法治林就是快车的两个轮子,负载中国林业驶向一个新的更加美好的境界。 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夯实林业快速发展基础 作为为六大工程顺利实施保驾护航的九字真经,"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已经成为林业工作永恒的主题。 "沉疴须用猛药,恶疾当用良方!"2001年6月,周生贤在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上,针对当时森林资源、林业资金和造林质量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必须强化"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三项工作。 "严管林"就是要管理好弥足珍贵的森林资源。5年来,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国有林区实行森林资源管护承包责任制使大量森林得到有效保护;超限额采伐总体上得到了遏制,非法占用林地现象明显减少;破坏森林资源的案件数量呈下降趋势;年均森林火灾次数比前50年年均减少39.4%,受害森林面积减少78.5%,因灾死亡人数减少25.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由60%提高到75%,成灾率由7‰下降到5‰以下。 "慎用钱"要求强化资金和项目管理,保障六大工程建设资金的安全运行。国家林业局和近30个省(区、市)林业主管部门成立了重点工程资金稽查机构;完善制度,加强培训,使资金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工程建设中逐步推行资金管理的报账制,从机制上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严格管理;积极探索资金管理、项目管理和资金监管有机结合的新形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质为先"主要是对营造林质量提出的要求。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营造林质量管理机构;在六大工程中推行招标制、监理制;加大科技对六大工程的支撑力度;每年都开展造林质量大检查。近几年,人工造林面积核实率、合格率和保存率分别保持在95%、90%、70%以上;混交林比率逐年上升;商品林集约化水平提高,速生丰产、珍贵用材和名特优新品种造林比重增加,林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加快改革:为林业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是使林业从"输血发展"到"造血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世纪,中国林业以加快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林业体制、机制转轨步伐。 因为产权问题是林业加快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首当其冲。新世纪5年间,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得到了快速发展。在集体林区,许多地方以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林业经营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调动林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增强了林业发展活力。在较早进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福建、江西等地,农民"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出现了"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良好局面。 在重点国有林区,林业产权的核心问题是森林资源管理体制问题。2004年,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一批国有林管理机构陆续挂牌成立,代表国家行使森林资源管理的职能,使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的管理职能从现有森工企业中剥离出来,实现森林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是林业改革的统领性工作,旨在从宏观全局的层面理顺林业的利益关系。这项改革对公益林和商品林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已迈出实质性步伐。59.5%的森林被划定为重点公益林,约72.5%的公益林保护费用有了保障。人工商品林采伐政策放宽,商品林发展的空间得到拓展。 为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林业综合执法改革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国家林业局2003年底开始开展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已取得成效,初步解决了多头执法问题,提高了执法效率,规范了执法行为,初步建立了执法监督体系,促进了各地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的开展。今年,第二批试点扩大到全国27个省(区、市)的142个县级单位。 改革的力度决定着发展的速度。随着林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林业的各种要素得到了重组,林业内部发生了深刻变革,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六大关系:将林业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全局 "林业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中来认识、来运作,积极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工作,主动适应和服务全国发展的大局,使林业获得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这个观点,周生贤常说,务林人也以其作为工作指南。 事实上,"十五"期间的中国林业,就是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全局的林业。六大工程、历史性转变、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等,无一不是以国家、人民的需求为第一考虑。 2004年初,根据中央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国家林业局明确提出,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必须将林业纳入国家经济发展全局中,正确处理六个方面的关系,即:林业发展与国家建设的关系,生态建设与加快产业发展的关系,加快森林培育与强化资源保育的关系,东部、中部与西部林业发展的关系,深化内部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繁荣林业事业与促进人的发展的关系。 周生贤解释:这六大关系是林业总体格局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就能够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谋划和驾驭林业建设的格局和进程,整体推进、全面贯彻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使林业的发展真正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 我们看到,当国家确定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林业提出林草要先行,以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和振兴;当全国粮食生产出现了新情况,林业积极做好退耕还林结构性、适应性调整,并在农业部规划的重点商品粮基地和优势产业带上安排建设高标准的农田防护林,大力开展村屯"四旁"植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当印度洋海啸让人们对生态安全愈加关注时,林业吹响了在我国沿海筑牢万里绿色长城的号角…… 中国林业,就这样一步步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全局。 理论创新:推动林业建设不断前进 在今年年初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国家林业局党组在综合研究分析多项清查和监测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生态状况进入了治理与破坏相持关键阶段的判断。 这是一个科学的判断,有四大生态调查监测结果为依据; 这是一个现实的判断,既是对我国林业建设成就的充分肯定,又是对当前面临困难和问题的冷静思考; 这是一个策略的判断,使社会各方面清醒地认识当前生态建设正处于正反两方面较量的关键时期,仍须继续努力,丝毫不能松懈。 此后,局党组不断发展、完善相持阶段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相持阶段、为什么是相持阶段、怎样认识相持阶段,以及相持阶段建设什么样的林业、怎样建设林业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是我国林业建设理论的又一次飞跃。 "十五"期间,国家林业局党组根据林业主导需求、消费层次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调整了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先后形成了跨越式发展、历史性转变等理论,相持阶段理论就是在这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跨越式发展理论指导中国林业在发展阶段上跨越,在速度上提升,在技术上升级,使林业生产力潜能得到最大释放。 为进一步丰富林业跨越式发展理论,指导我国林业及生态建设的实践,国家林业局党组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推进林业历史性转变的战略思想。 如果说跨越式发展是新世纪林业生产力理论,历史性转变是新阶段林业生产关系理论的话,相持阶段理论就是新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同理论。他们共同构成了林业建设理论的三大支柱,推动林业建设不断前进。 "十五"计划开始时,国家林业局党组抓住机遇整合实施六大工程,提出林业跨越式发展理论,中国林业走过了一个硕果累累的5年。 "十一五"计划即将开始,国家林业局党组又创造性地提出相持阶段理论,中国林业必将走过一个更加辉煌的5年!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