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初步搭建起候鸟疫源疫情监测体系

记者从12月1日国家林业局召开的全国湿地和候鸟禽流感疫情监控工作会议上获悉,我国已在候鸟主要迁徙所涉区域,建立了150个国家级监测站点和400多个省级监测站点,初步搭建了以候鸟为重点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情监测体系。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是林业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国家林业局为落实《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今春启动了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成立了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制定了《国家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和应急预案,发出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今冬明春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并派出督导组分赴各个重点省区市督促做好防控工作。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加强监测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全国已在候鸟主要迁徙所涉区域,建立了150个国家级监测站点和400多个省级监测站点,初步搭建了以候鸟为重点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情监测体系,并正在继续加紧建设,预计国家级监测站点将达300个以上。通过监测,及时发现野生鸟类异常情况,并采取防控措施。 国家林业局于1982年成立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研究候鸟迁徙规律。多年研究表明,在全球9700余种候鸟中,我国有1332种,约占13.6%。我国地处世界候鸟迁徙路线的关键位置,世界上共有8条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其中3条迁徙通道都与我国候鸟迁徙有密切关系,基本覆盖了我国全部国土。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最近公布施行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加强对候鸟疫源疫病监控工作,国家林业局在北京召开候鸟禽流感疫情监控工作会议。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在会议上强调,从七个方面加强候鸟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 一要认清形势,树立大局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条例》,进一步做好防控工作。当前,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形势比较严峻,防控任务十分艰巨。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条例》,依法搞好监测防控工作。抓紧制定本地区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办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监测防控。 二要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强化候鸟疫情疫病的监测防控。国家林业局已经首批确定8块候鸟重要越冬和繁殖区域,进行跟踪监测并单列日报监测情况。各地要在重点区域内的湖泊、水域、沼泽或河口三角洲,设置一批监控监测站点,强化对越冬候鸟的监测和巡护。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保证信息渠道畅通,实行日报制度,发现疫情要及时报告。 三要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形成防控长效机制。认真实施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规划》,使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达到300个以上。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都要设立专门的常设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组织工作机构。组织多部门、多学科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在林业主管部门筹建全国性和地方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研究、监测、检验、防控技术机构。联合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及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鸟类环志站、森林病虫害防治站,构建监测防控体系。 四要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和驯养繁殖的卫生防疫,防止疫情隐患。林业主管部门要检查本地区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种源繁育基地等单位对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的防疫情况,督促做好驯养繁殖场所和设施的卫生防疫工作。要强化疫病预警工作,对野生动物管理的各个环节强化执法监管。 五要加强科学研究和科学指导,提高监测和防控水平。国家林业局决定成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专家委员会,各省区市建立专家机构,强化科学指导。 六要完善应急预案,确保运转灵敏和快速反应。各级林业部门抓紧制定和修改完善防控应急预案,突出应急能力和快速反应机制的建设,确保发生疫情时启动快、反应灵、运转顺。 七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野生动物意识和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科学认识。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以及林业部门在防控重大动物疫情中的职责,广泛宣传候鸟保护和及其疫病防范等科学知识,教育群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避免与候鸟等野生动物的接触,增强科学防范意识,增强可防、可治意识。要注意消除在一些地区出现的盲目恐慌情绪,防止出现借机大肆破坏野生鸟类资源的过激行为。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