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揭秘遂川千年鸟道
发布日期:2005-12-12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每年秋天,地球上数十亿只候鸟都要进行长距离的迁徙,到温暖的南方越冬。第二年春天,气候转暖,它们又沿原路回到北方,繁殖后代。年复一年,候鸟们始终沿着固定的路线迁徙,近的不过1000公里,远的竟然达到2万公里。候鸟究竟是如何长途迁徙的,古人所说的鸟道真的存在吗?
“千年鸟道”之谜
在遂川县营盘圩乡的村庄,有一种奇异的现象,几乎每户村民的屋檐下,都有一个鸟巢。这种鸟巢很像烟囱,老乡们说这是金腰燕的巢穴。乡里工作人员薛荣华说:“每年秋季从白露到秋分这一段时间,有多达数十万只的鸟从附近的山坳里经过,多的时候甚至遮天蔽日,当地人称这里为‘千年鸟道’”。
据专家介绍,每年全球有数十亿只候鸟会在自己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进行跨越洲际的迁徙,其迁徙的距离最远可达2万公里,是地球上最壮观的自然现象之一。候鸟迁徙时通常会沿一个固定的路线飞行,因此科学家们推测,来自西伯利亚和我国北方的候鸟很可能有三条迁徙路线。东线的候鸟沿大陆海岸线南下,至菲律宾和澳大利亚;西部的候鸟则穿越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进入南亚次大陆和云贵高原越冬;惟独中部的迁徙路线一直是个谜。专家们不知道来自内蒙古草原的候鸟究竟是从哪里南下,进入我国的南方。江西地处华中腹地,难道这里真的存在着一条候鸟迁徙的通道?
早在2000年9月,遂川县林业局就开始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对营盘圩乡的鸟道进行实地调查,工作组来到位于江西和湖南交界处的牛头坳时发现,如果候鸟要从江西进入湖南,这里正是必经的隘口。参加调查的吉安市野保站工程师李茂军回忆说:“那天晚上我们到了山顶上的时候,看到了有很多群鸟迁飞,每一群是几千只,仅我们看到的就至少有两万只。”
候鸟环志再现迁徙路线
传说中的“千年鸟道”确实存在于遂川,但为什么候鸟偏偏会选择从营盘圩乡通过呢?
2002年9月28日,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的3位专家和国家鸟类环志中心的钱法文博士,以及全国各地的鸟类专家近百人齐聚营盘圩,为鸟类环志,研究千年鸟道的成因。
环志就是在鸟的腿上套上一个国际通用的金属环。这个环很轻,重量不能超过鸟自身体重的3%,否则在长途迁徙中,会导致候鸟死亡。在这个环上标有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和联系地址:北京邮政1928信箱。另外,每个环都有独一无二的编码,如果套有这个环的候鸟在别的地区和国家被重新捕到,我们就可以确认这种鸟的迁徙路线。所以说,给鸟环志不仅是我们了解候鸟栖息地,迁徙路线最基本的手段,同时也是破解这条“千年鸟道”成因的关键。
博士钱法文说,目前在遂川捕鸟的网一共有两种,一种是粘网,鸟一旦触到网之后,很容易被缠住或掉到网兜里;一种是打网,网眼比较粗,适合截获个头比较大的鸟。由于通过营盘圩的候鸟种类很多,专家们将这两种网组合在一起使用。捕到鸟后,工作人员要对候鸟进行记录,测量它们的翼展、体长和体重,然后给它们环志。
从2002年起,这样大型的鸟类环志工作在营盘圩每年秋分前后都要进行一次。
“天然隘口”促生“千年鸟道”
在历经4年的野外调查后,专家们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终于破解了“千年鸟道”的形成之谜。
其一,遂川鸟道位于遂川县西南部,该区域北部为罗霄山脉的南风面,南部为诸广山系的齐云山,西南为八面山,其中南风面为华东第二高峰、江西省的最高峰,海拔2120米,特殊的山川地貌形成了一条鸟类集中穿越的“高山隧道”,也为迁徙鸟类提供了良好的识别标志,是鸟类迁徙途中少有的“天然隘口”。
其二,这里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区,森林植被茂盛,物种丰富,是遂川江的发源地。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环境为迁徙鸟类的中途停歇提供了良好的觅食场所。
其三,每年秋分前后,这条“高山隧道”内还会出现一股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强大气流,这股气流沿山势上升,集结的候鸟正好利用这股强劲的气流飞越隘口,再次踏上南下的远征之旅。
基于上述原因,每年夏秋交替,来自内蒙古草原、华北平原的数十万只候鸟开始集群往江西迁飞。在山脉的指引下,候鸟们会在遂川短暂地停留。一旦低温袭来,伴随着强劲的气流,鸟群将飞越罗霄山脉,振翅南飞。年复一年,“遂川鸟道”由此而成。
今年9月21日,中外鸟类专家再次来到营盘圩,进行鸟类环志,共环志候鸟38种1688只,还首次回收到往年环志的鸟类4种4只。遂川鸟道被确定为全国第二大鸟道。
截至目前,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及中外鸟类专家已在遂川千年鸟道环志鸟类115种3018只,回收4种4只。但专家们分析,候鸟在迁徙途中,由于体力透支和天敌及捕猎者的袭击,死亡率很高,因此,对候鸟而言,回家的路还很漫长。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