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三大重点工程区森林资源增多水土流失减少农民收入增长
发布日期:2005-12-26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日前公布的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报告显示,2004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天保工程区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等新政策和新措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工程投资计划基本完成,木材产量调减到位;富余职工得到有效安置;造林规模有所缩减,钱粮补助兑现工作总体运转良好,公示制度和林权证发放工作进一步落实,围栏禁牧措施得到加强;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构筑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工程在改善农民的生存状况、优化工程区产业结构、促进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天保工程区人员安置困难、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不高、工程区内生态移民难度加大、陡坡耕地数量较多等问题依然存在,生态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为客观准确地反映2004年林业重点工程运行、社会经济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同国家林业局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司对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大工程区内200个样本县(重点森工企业)、209个样本村、1210个样本农户进行跟踪监测。通过1193个监测指标,共收集了90多万个数据,涵盖县(重点森工企业)、村、户3个层面,监测内容包括工程执行情况、经济、社会和生态影响以及林业自身发展状况等方面。
造林规模有所缩减
2004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200个监测样本共完成造林面积63.72万公顷,比2003年下降41.26%;其中,人工造林58.63万公顷,飞播造林5.08万公顷,封山育林16.15万公顷,分别比2003年下降42.41%、23.60%、15.63%。
五成左右陡坡和沙化耕地已实现退耕还林
截至2004年底,100个退耕还林样本县已有57.19万公顷25度以上陡坡耕地实现退耕还林,占退耕前陡坡耕地的44.13%。21个风沙源治理样本村已有2036.40公顷沙化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占工程实施前样本村沙化耕地面积的54.49%。
木材产量调减到位
自工程实施以来,长江上游和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天保样本县已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431.81万公顷的天然林资源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有力地促进了长江、黄河流域生态屏障建设。35个天保样本企业木材产量由1997年的619.65万立方米调减到2004年的305.94万立方米,调减幅度达50.63%,木材产量已按规划调减到位。2004年,35个天保样本企业木材产量305.94万立方米,为计划产量的99.15%。
富余职工得到有效安置
2004年,35个天保样本企业通过转岗分流、一次性安置等措施,实际安置富余职工5.27万人,完成计划的107.41%;44个天保样本县,实际安置富余人员8000人,安置率为85.24%,比2003年提高2.31个百分点。
工程投资计划基本完成,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仍然不高
2004年,监测样本县(企业)工程计划投资59.8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52.58亿元,完成计划的87.84%,计划投资额和完成投资额分别比2003年下降7.54%和12.15%。43个天保(有效)样本县和35个天保样本企业工程实际到位资金12.4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为11.91亿元,占当年实际到位资金的95.82%;地方配套资金0.52亿元,占全部到位资金的4.18%,低于所要求的20%的配套水平。
钱粮补助兑现工作总体运转良好
2004年,各地认真执行国办发[2004]34号文件规定,切实贯彻“将粮食补助改为现金补助”的政策措施。100个退耕还林样本县累计粮食(含现金直补)兑现率为92.20%,比2003年下降0.65个百分点;21个风沙源治理样本县(旗)累计粮食(含现金直补)兑现率为87.43%,与2003年基本持平,兑现工作总体运转良好。
对生态恶劣地区继续实施生态移民,但移民难度加大
为改善工程区农民生产与生活环境,修复和保护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系统,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后,将生态移民作为工程建设重要内容之一。退耕还林工程也将生态移民作为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配套政策措施。2002年—2004年,21个风沙源治理样本县(旗)已实际完成生态移民19416人,完成计划的81.37%。100个退耕还林样本县中,有24个样本县实施生态移民共77698人,其中,黄河流域地区移民56212人,占总移民数的72.35%。
森林资源总量增加
监测显示,与2003年相比,2004年天保样本县森林面积、蓄积量分别增加了1%、1.73%,森林覆盖率提高0.29个百分点;天保工程样本企业森林面积、蓄积量分别增长0.39%、1.61%,森林覆盖率提高了0.15个百分点。
2004年,100个退耕还林样本县有林地面积为974.03万公顷,比2003年增长3.05%;森林蓄积量为5.43亿立方米,比2003年增长3.15%。69个退耕还林(有效)样本村的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15.3%提高到2004年的20.7%。
2004年,20个京津风沙源治理(有效)样本县(旗)林业用地面积513.56万公顷,比2003年增长1.43%;有林地面积197.99万公顷,比2003年增长2.54%;森林覆盖率为11.49%,比2003年提高了0.31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5726.44万立方米,比2003年增长10.42%。
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
2004年,36个天保(有效)样本县水土流失面积为577.88万公顷,比2003年减少13.86万公顷,下降2.34%;比天保工程实施前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9.99万公顷。100个退耕还林样本县水土流失面积由1998年的1855.16万公顷下降到2004年的1445.53万公顷,减少409.63万公顷,年均下降4.07%。
与2000年相比,2004年,16个京津风沙源治理样本县(旗),沙化土地、沙化耕地、沙化草场面积分别减少了13.14万公顷、7.06万公顷和1.89万公顷,23个退耕还林样本县沙化土地面积由1998年的176.76万公顷减少到2004年的132.23万公顷,下降了25.19%。
农民生存状况改善
1998年—2004年,100个退耕还林样本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575元增加到2181元,增长38.48%。其中农户年纯收入中来自退耕补贴的收入达936元—1143元,退耕还林补助对农民增收起到了较大作用。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使农民从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向经济作物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棚栽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多种经营和外出务工,农户收入结构由退耕前以粮食种植收入为主向多业并举转变。
天保样本村监测结果显示,农民通过参与森林管护、人工造林等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增加了收入。2004年,48个天保(有效)样本村参与森林管护的农民,每人每年从森林管护中获得的收入为3268.03元。
1998年到2004年,56个天保(有效)样本村累计人工造林3.65万亩,共用工21.91万个,相当于为862人创造了1年的就业机会。
产业结构持续调整
38个天保(有效)样本县林业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由1997年的87.77:7.79:2.44变为2004年的79.48:4.67:15.85;35个天保样本企业林业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由1997年的60.38:27.62:12变为2004年的48.28:30.14:21.58,林区产业结构持续调整。
2004年,100个退耕还林样本县农林牧渔产值比例分别为52.51:6.10:39.17:2.22,与工程实施前的1998年相比,农业产值比重下降了7.83个百分点,林、牧、渔业产值分别上升了0.91、6.84和0.08个百分点。
花卉、茶桑果、林下资源开发以及非林非木等产业成为天保工程区林业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2004年,天保样本县花卉、茶桑果和中药材产值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3.38%,比2003年提高4.1个百分点。天保样本企业的非林非木产业发展良好,畜牧业产值为3.03亿元,比2003年增长27.77%;养殖业产值为1.83亿元,比2003年增长42.37%;经济林产品产值、种植业产值、森林旅游业收入分别为0.53亿元、6.58亿元、0.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22%、27.15%和67.62%。
退耕还林样本县重视后续产业建设,将发展畜牧业、果品业、旅游业等作为打造后续产业的重要内容,各业产值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同2003年相比,上述产业的产值或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后续产业已显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