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在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暨速丰林工程启动会上强调,必须深入学习江总书记“5·31”重要讲话,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林业工作全局。
江总书记在“5·31”讲话中强调,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并告诫全党,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贯彻“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按照“三个代表”要求,领导和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如何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林业工作的全局呢?周生贤说,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结合林业实际,把这“四个必须”和“四个新”认认真真地领会好,扎扎实实地贯彻好。
一、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思想解放意识,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林业事业的大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三个代表”要求的思想精髓,是我们取得工作新成绩、开创事业新局面的“金钥匙”。当前,林业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很多难题,之所以迟迟得不到突破,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思想还不够解放,观念还比较陈旧,开拓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习惯于用老思路想问题,用老办法干事情;对林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足够的敏感性,甚至反应迟钝,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对工作中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疑难杂症,不思突破,敷衍塞责,缺乏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胆略。没有思想上的大解放、大飞跃,就不可能有事业上的大发展、大跨越。因此,我们一定要尽快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不合时宜的错误观念中解放出来,从已经过时的林业政策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林业跨越式发展的理论。林业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林业为赶上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的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选择的一个发展模式。其目的,就是要缩短在常规状态下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所需要的时间,用5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过去要100多年才能完成的林业建设任务,使我国林业早日跨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提出及其内涵的不断完善,充分吸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林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很好地体现了当今世界最前沿最先进的林业发展理论,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林情和世界林业发展的大趋势。当然,林业跨越式发展的理论还要靠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使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好地指导林业改革和建设的实践。
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林业改革步伐。随着六大工程的全面启动,我国林业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有目共睹的。越是在事业兴旺发达的时候,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增强忧患意识。应该看到,现在林业工作出现的太好局面,首先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还得益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支持。而长期束缚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林业自身蕴藏的巨大潜能还远未释放出来。目前的林业发展,基本上还是一种数量扩张型、资金推动型的发展,与我们所期待的质量效益型、需求拉动型的发展尚有很大距离。如果我们因为投资多了点而沾沾自喜,因为有了点成绩而不思进取,因为有了点荣誉而不敢正视问题,那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连已经展现的这一点前景都有可能被丧失掉。所以,大家务必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苦练内功,锐意改革,促进林业尽快从旧体制、旧机制的羁绊中解放出来,加速实现历史性的转变和真正意义上的跨越。
二、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林业建设的第一要务
大力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就必须重新构造林业生产力布局和积极调整落后的林业生产关系。在新时期的林业建设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只有林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健康的发展,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才能凸显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解决林业在前进中的矛盾与问题。发展先进的林业生产力,就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林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建设的要求,来科学地确定林业生产力布局。我们通过系统整合后确定的六大工程,就是为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发展先进的林业生产力,就必须适时调整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林业生产关系。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从顺利推进六大工程的实施出发,正在着手研究和调整各方面的林业政策措施,积极为召开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做准备,并初步完成了代党中央、国务院起草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目前已经正式上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如果把六大工程看作是带动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新的生产力载体的话,那么,这个《决定》就可以看作是保证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载体,两者相互匹配,相得益彰,共同支撑着跨越式发展的大厦。
大力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就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一方面,林业在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因素——人口、资源、环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没有林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也是世界林业发展的大趋势,是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所要追求的宏伟目标,代表了先进林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实施六大工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程建设任务,而且要积极探索保证工程长期稳定发展的模式和机制;不仅要坚持生态优先的方针,确保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而且要注意考虑建设主体的经济利益,使其具有参与林业建设的原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我们还要深刻地认识到,林业要大发展,出奇制胜在科技。要通过大力采取当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我国林业生产方式的与时俱进。要时刻把科学技术摆到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的首要位置,使六大工程建设始终得到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林业建设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林业建设,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道路。应该看到,我国林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已经成为“木桶效应”中的短板。要实现到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的目标,需净增森林面积13.6亿亩,加上弥补消耗,需要的新成林面积将大大超过这个数量。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只靠国家的投入是不够的,必须广泛吸纳各种社会投资,包括外资;只靠200多万林业职工的奋斗是不够的,必须坚持依靠亿万人民群众的踊跃参加;只靠林业部门一家孤军奋战是不够的,必须紧紧依靠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齐抓共管。通过各种形式把尽可能多的人组织起来,把尽可能多的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投入林业建设,形成千军万马齐上阵、竞相投入搞林业的生动局面。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林业建设,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引入利益驱动机制。义务植树是我国加快造林绿化步伐的成功做法,必须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今天,要把思想觉悟、文化水平和社会分工有着千差万别的人们都发动起来,自觉自愿地、长期不懈地投人造林绿化事业,还必须认真贯彻物质利益原则,运用经济杠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本身就是承认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利益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活力。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注意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吸引和鼓励尽可能多的投资主体参与林业建设,在其理直气壮地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加速国土绿化的推进步伐,实现“双赢”。同时,要下决心在调整和完善林业政策上做文章,认真落实“谁造谁有,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要取消一切歧视政策,促进平等竞争。要改进林木采伐管理,落实林权所有者的财产处置权。要减轻林业税费负担,还利于民和让利于民,使经营者有利可图,有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四、必须增强执政兴国观念
增强执政兴国观念,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心里时刻装着人民。实施六大工程、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组织社会造林、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亿万人民群众谋利益,求发展。反过来,我们制定的政策好不好,实施的改革措施对不对,取得的建设成绩大不大,最终都要用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这三条根本标准来检验,这是我们现在和将来的一切林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增强执政兴国观念,就要求我们必须严格执行“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方针,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权力从来就有两面性,按照党纪国法行使权力,就是为人民服务;带着私心杂念用权,就会使权沦为谋取私利的工具。现在,国家每年投入林业建设的资金高达数百亿,由林业部门负责执行的法律法规有十几部,执法行为达上百种。我们的权力应该说是很大的。这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的信任,给我们的重托,我们没有理由不掌好这个权、用好这个权。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把“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林业工作的方方面面,贯彻落实到林业建设的各个环节,真正把六大工程建成为造福人民的“德政工程”、“富民工程”、“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