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作用显现

自去年3月国家林业局率先启动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以来,各地林业主管部门严密观察野生动物种群异常情况,及时采样送检和实施早期防控措施,收集到大量监测信息,有效防范了候鸟大面积扩散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今春在候鸟回迁之际,林业部门将全面加强监测体系建设,扩大监测覆盖范围,把监测作为日常性工作推进。这是记者从2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检查调研情况汇报会上了解到的。 去年底,国家林业局派出12个检查组分赴全国各地,就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应急预案、站务建设、业务工作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调研。历时两个月的调查显示,尽管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时间短、任务重,但各地基本上都能在人员、资金、物资、技术等都不完备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组建机构,健全体系,积极开展监测工作。 目前,我国已建立150个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国家级监测站点、402个省级监测站点和大批市县级监测站点,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候鸟活动重点区域。各地根据监测工作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行之有效的监测方式。 调查也发现,由于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起步晚、底子差,监测范围和力量不足,还存在监测盲区,监测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会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说,随着春季来临,候鸟开始由南向北回迁。为了确保群众的健康安全,确保野生动物种群安全,维护生态平衡,各级林业部门要消除短期的应急性心理,将监测防控作为日常性的工作,全面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推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开展。在野生动物疫病防治上,要将防范重大传染性疫病的“哨位”前移到源头区域,并进一步强化对我国主要的3条鸟类迁徙通道和繁殖地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同时加强与各相关单位的紧密合作,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覆盖面。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