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成绩斐然
发布日期:2006-02-22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去年,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成绩斐然,圈养繁殖取得突破性进展,共繁殖大熊猫幼仔17胎25只,成活21只,是历年繁殖成活数量最多的一年。野外救护大熊猫14只,其中4只放归野外,以“盛林一号”为代表的放归行动标志着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从加强野外救护、强化人工圈养阶段向启动大熊猫放归的新阶段迈进。
在去年繁育成活的21只大熊猫幼仔中,有13胎18只(含在美国合作研究的2只)都出自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2月17日,国家林业局在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召开2005年度大熊猫圈养繁殖表彰会,表彰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科研人员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宣读了表彰和奖励通知。
赵学敏说,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改变了过去以保护野外大熊猫为主的工作思路,转向人工繁育,实现了指导思想的转变。科研人员历经千辛万苦,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创造了6年人工繁育大熊猫幼仔成活率100%的新纪录。在主抓人工繁育的同时,野外大熊猫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取得了大熊猫野外保护与人工繁育的双赢,并即将实现人工繁育大熊猫的野放,实现人工培育大熊猫对野外的补充。
赵学敏指出,为从根本上拯救大熊猫这一濒危物种,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作,相继实施了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和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截至2005年底,四川、陕西和甘肃3省已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56处(其中四川省37个,陕西省14个,甘肃省5个),保护区总面积达到289.7万公顷,其中包含栖息地面积125.4万公顷,有1130多只大熊猫位于自然保护区内,使54%以上的栖息地和71%以上的大熊猫数量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很好的保护。
在不断重视大熊猫就地保护工作的同时,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作为迁地保护工作重要内容的圈养大熊猫种群发展,相继建立了以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陕西楼观台大熊猫救护中心和北京动物园为主的繁育体系,并鼓励有条件的其他城市动物园积极参与。经过广大科研人员多年的钻研和努力,基本解决了大熊猫圈养繁育中的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成活难“三难”问题,使得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得以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圈养大熊猫种群已达183只,圈养大熊猫种群已步入自我维持的初级阶段,并基本具备向野生种群补充的条件。
2005年,国家林业局还配合国台办对赠台大熊猫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在四川省和卧龙中心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遴选出赠送台湾的一对大熊猫,并完成了征集乳名的活动。2月17日,国家林业局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为赠送台湾的一对大熊猫“团团”、“圆圆”举行了乳名挂牌仪式。“团团”、“圆圆”乳名是在中央电视台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经全国观众投票确定的。
为了相对集中育龄期的大熊猫资源,最大限度地及时实现大熊猫资源合理配置,实实在在地做好大熊猫的繁殖、圈养种群发展、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等工作,专家建议依托现有的卧龙基地、碧峰峡基地和耿达基地(拟建中),在中国大熊猫管理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下,把育龄大熊猫相对集中,建立中国大熊猫繁育中心。该中心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整个大熊猫圈养种群的发展壮大,实现迅速达到300只种群管理的目标,并为大熊猫放归野外,预防野外种群的自然灾害做好准备。同时积极推动和在协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北京动物园和陕西濒危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的大熊猫饲养繁殖和种群发展的工作,对推动大熊猫移地保护工作从相持阶段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都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