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06-02-23
来源:国家林业局网站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起步年,也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现战略性转移的关键年。2006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中央林业《决定》、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林业发展大局,牢固树立国家生态安全意识,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推行森林健康理念,大力加强能力建设,全面强化依法管理,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开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新局面。
一、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南昌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防治工作创新
1、编制完成“十一五”规划,科学谋划“十一五”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2、尽快批复绩效考核、森林植物医院、松材线虫病承包防治机制、无公害防治、疫情根除技术、有害生物发生统计、引诱剂监测技术、鼠害不育剂防治、鼠兔害综合防治、有害植物防治技术等试点项目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及时总结推广。
3、进一步推进目标管理,层层分解落实“新四率”指标和“双线目标责任制”,年底检查通报各地目标管理工作落实和指标完成情况。
4、配合资源司继续做好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纳入造林核查的有关工作。
二、切实做好外来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5、积极筹备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以松材线虫病为主的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治理情况的调查,重点对江苏、广东及宁波等地松材线虫病治理情况进行检查,进一步推动我国林业外来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6、在新疆召开林业外来有害生物防控论坛,发布我国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名录,研讨防控对策。
7、进一步加大对松材线虫病预防和除治工作力度,公布我国松材线虫病疫情,抓好苏浙皖联防联治,加强其他省、区、市除治管理,根除部分疫点。开展打击非法加工松材线虫病疫木专项行动。颁发松材线虫病疫情除治检查验收办法,并开展检查。
8、组织京津冀辽4省市美国白蛾的联防联治,强化政府行为和组织领导,按照联防核心区、联防重点区和外围联防区的划分,编制防治方案,认真实施,确保首都生态安全。
9、总结红脂大小蠹治理经验,举办治理情况新闻发布会,宣传林业治理外来有害生物所取得的成效。
10、加强椰心叶甲、刺桐姬小蜂等新侵入外来有害生物除治和防控力度。
11、加强对国(境)外有害生物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及时发布林业有害生物警示通报,并将信息及时补充入“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中。组织编制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名录,建立档案资料,制定应对策略和措施。
12、建立亚太地区外来有害生物协调员机制,严密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三、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13、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局《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和《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督促各省(区、市)制定出台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应急预案和单项应急预案,建立快速应急机制。加强应急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及时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14、有重点、分区域地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库,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调度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15、制作、发送应急预案启动程序及大连演练现场等相关材料光盘,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16、进一步落实国家林业局领导对胡蜂袭人事件处置的要求,组织起草应急预案,印制宣传画下发胡蜂重点分布省区,举办1—2期培训班。
四、加强重要林业有害生物治理,不断提高治理成效
17、大力推行《防治通知书》制度,及时检查执行情况,总结推广各地经验和做法,不断推进依法防治工作。
18、研究确定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成灾界定指标和统计方法。
19、加强杨树天牛、杨树食叶害虫、小蠹虫、萧氏松茎象、栗山天牛、沙棘木蠹蛾等治理,积极开展荒漠植被有害生物防治和有害植物管理,总结推广成熟经验和有效技术。
20、发布《林业鼠害防治对策与技术措施》和《兔害防治技术方案》,在延安召开退耕还林地鼠(兔)害防治现场会,大力推广生物灭鼠防治新技术,推动鼠害协作网工作。加大青藏铁路两侧林业鼠害防治工作力度。
21、落实《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推荐使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农药产品和防治机械的通知》精神,提供并公布通知附件中推荐品种的厂商信息,研究制定科学的使用方法,大力推行对环境友好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五、加强预防,提高监测预警、检疫御灾水平
22、加强检疫队伍管理,尽快完成检疫培训教材修改,推进检疫人员从业资格制度落实。
23、加强植物检疫软件网络版开发,完善检疫信息库,逐步将检疫普查信息、产地检疫信息、复检和除害处理信息等检疫基础数据纳入网络管理。
24、在广东、湖南、上海、北京等省市和中科院等科研单位试运行“林业有害生物远程诊断专家信息系统”。
25、抓好区域检疫协作,重点推进南方7省区和苏浙皖检疫协作。
26、完成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汇总工作,通报普查工作情况,评选普查先进单位和个人;出版名录,建设我国林业有害生物数据库。
27、发布全国全年、半年发生趋势预报。加强测报新技术研究与试点。大力推行生产性预报,特别是市县两级做好病虫情的生产性预测、预警工作。
28、下发《关于加强预测预报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重点区位监测防范工作,继续规范数据采集、传递、处理和决策基础环节管理,并组织抽查、核查,纠正和查处伪报、瞒报、造假行为。
六、加强防治基础建设,提高防治能力
29、组织对“十五”期间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验收,开展在建项目运行情况检查。
30、建立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行业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和适时申报工作。开展林业生物制剂厂和天敌繁育场的建设,提高无公害防治能力和防治效率。
31、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指导各地做好项目设计、方案制定和项目实施,实现项目设计功能。
32、继续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更新新版软件,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数据库建设,完成《中国森防信息网》的改版,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七、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推进防治法规体系建设
33、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的修订,力争将《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纳入年度立法计划。
34、加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和操作办法的制修订工作,具体开展灾害评价标准、木质包装材料检疫标准、赤松毛虫防治标准等的国内标准的制订和国际标准的转化工作,推进防治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进程。
八、加强科技推广、行业培训和宣传工作,不断提高防治生产力水平
35、推广灭虫弹施药、害鼠不孕剂、引诱剂、红外探头监测、荧光PCR快速检验等技术。
36、继续加强以县级森防人员为主体的防治技术培训,重点开展预防工程项目管理、预测技术、药剂药械使用技术、有害生物摄影技术等培训。
37、召开全国森防通讯员会议,布置2006年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南昌和大连会议精神。拍摄美国白蛾等主要病虫种类的防治及测报技术录像片。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