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长河中,森林以及绿色植物营造的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传承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历史上,我国曾是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森林覆盖率最高达60%以上。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到了建国初期,森林覆盖率仅为6.6%。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人民响应“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伟大号召,以极大热情投入到了绿化祖国的行动中,森林覆盖率曾一度增长到12.7%,但生态状况恶化的趋势并没有被遏止,违背自然法则的盲目举动也一再遭受自然界的惩罚。特别是1981年夏季,四川省发生的特大水灾,波及138个县、市,2000多万人口。泥石流所到之处村庄被毁,耕地被埋,水利、交通等工程设施坍塌,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毁林开荒和森林的过度采伐引发的恶果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
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82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具体规定: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男11岁至60岁,女11岁至55岁,除丧失劳动能力者外,均应承担义务植树任务;每人每年3-5棵树;或因地制宜,承担整地、育苗、栽植和管护等任务;对于11岁至17岁的青少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就近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
1983年3月12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直机关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200多人,在北京蟒山中直机关义务植树基地参加植树活动,并对植树造林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20年,坚持100年,坚持1000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
如一缕春风吹遍中华大地,如一盏明灯指明中国绿化事业前行的道路。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之上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发展迅猛,且经久不衰。25年来,全国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到了99.3亿人次,义务植树475.7亿株;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了现在的18.21%;城市建城区的绿化覆盖率已由1981年的10.1%上升到了31.6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3.45平方米提高到了7.39平方米。绿色改善了我们的生态环境,也在人们心中植下了绿荫。
领导身先士卒,全民义务植树蓬勃发展
1991年,在全民义务植树开展十周年之际,江泽民同志亲笔题词:“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他提出,植树造林要领导带头,全民动手,锲而不舍,坚持不断。
25年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劳动,从未间断。自1982年3月12日,邓小平同志率领家人及身边的工作人员在北京西山挥锹植树开始,每到春季,参加义务植树,履行公民的义务就成为中国领导人的一项固定的日程。
中国领导人身体力行的作风,对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每到植树季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军领导带头义务植树。从1982年到2005年,部级领导参加首都义务植树劳动的有5546人次,植树30余万株。由全国绿化委员会、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绿化委员会、中央国家机关绿化委员会和首都绿化委员会等共同组织开展的“建绿色家园——共和国部长义务植树”活动,自2002年起已连续开展了四次,总计有670多名共和国部长参加植树,栽种油松、侧柏等树木7800多株。“共和国部长植树”所带来的国土绿化事业的品牌效应,已在全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以此为带动,全国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出发,普遍实行了领导干部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每到植树季节,各地、各部门纷纷召开绿化会议进行动员部署,省、市、县、乡层层签订造林绿化责任状,绿化指标被层层分解落实,并以造林绿化任务完成的好坏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各地推行领导干部兴办绿化点制度,一级带着一级干,以点带面,以干带群,推动了全国的城乡绿化建设,造林质量显著提高。25年来,全国乡镇级以上领导干部办造林绿化点约25万个,造林9亿亩。
全民兴绿,义务植树形式多样
25 年的坚持不懈,25年的孜孜以求,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得到了深入发展,环境意识、生态环保观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深入民心——只有绿染大地,才能摆脱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困扰,才能重建幸福美好家园——广大人民群众一旦真正认识到这一真理,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绿化国土的千秋大业之中。
“林业英雄”马永顺,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曾经以忘我的劳动热情和高度的敬业精神,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从1959年起,他牢记周恩来总理 “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的教导,40年如一日坚持义务植树。1991年,已是78岁高龄的他还带领全家18口人义务植树,为建设祖国的秀美山川再立新功,直至2000年病逝。
吉林东辽县的“百岁树翁”代喜增只是一个普通农民。但他60年如一日坚持义务植树,誓让荒山披绿装。60年来他和家人累计植树超过百万株,但他除给自己留下5700多棵果树外,其余的树木全部献给了国家。老人用他自已60年的执著,为人们诠释了绿色生命的含义。
1973年,四川蓬溪县赤诚镇青年农民刘章华被聘为一名林业员,开始了他绿色生涯。为了栽树,他把自留地拿出来作为苗圃育苗,无偿地一棵棵栽到山坡上、道路旁。不但自己植树,他还要求家里人每人每天至少栽10棵树。30多年来,他天天植树不止,所到之处总是留下一片绿荫。在他的带动下,赤诚镇的村民们也加入了到了栽树绿化的行列中。又是刘章华无偿地为栽树的村民送去树苗。如今,赤诚镇消灭了荒山,绿化面积达到了3.3万亩,绿化率达到了99%。青山绿水孕育了赤诚镇的美好环境,同时也使村民们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推动下,各地、各级绿化主管部门以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为目标,以培养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为己任,不断拓宽义务植树的实现形式,把组织群众参加义务植树与倡导社会文明新风、移风易俗活动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参与国土绿化的积极性,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人们铭志于树,寄情于林,群众性的义务植树活动在社会上风起云涌。人们在生日、结婚、升学、参军等等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种植各种纪念树,营造各种纪念林,建成了一大批“生日林”、“结婚纪念林”、“党员林”、“记者林”、“读者林”、“青年林”、“友谊林”等。同时,全国各地古树认养活动普遍开展,绿地认建认养尉然成风。
在北京的长城脚下,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员工们连续4年举行大众汽车植树活动,清华大学的师生们栽下了“学子林”;在兰州,《读者》杂志社联合中国青少年发基金会共同发起了“保护母亲河、共建读者林”植树活动;在河南,38家单位认养鹤壁市新老城区快速通道两侧的荒山荒坡,面积达到572亩;在苏州,诺基亚(苏州)电信有限公司、(苏州)爱普生有限公司分别认养、捐建绿地,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注城乡绿化和生态保护工作。丰富多彩的植树活动增强了人们的绿化意识,树立了绿色新风尚,大大促进了绿色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部门绿化,国土绿化的排头兵
25年来,部门绿化不仅开创了我国国土绿化的新局面,而且为构建生产发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家园,做出了非凡的业绩。
建国初期,煤炭、轻工、铁路、农垦等部门就已开始了植树造林活动,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业建设体系。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后,中直机关、中央国家机关、铁道、冶金、交通、石油、石化、解放军、武警,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庭院绿化美化工作,同时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各自的特点,不断丰富全民义务植树的内涵,义务植树走上了基地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发展的轨道。
中直机关各级领导对山区义务植树工作十分重视,1982年中直机关率先奔赴北京十三陵开展绿化荒山的活动。先后在北京昌平、海淀、平谷等地建立了8个义务植树基地,面积达2万多亩。到2005年底,累计投工115万多个,义务植树427万多株,并且在开展中幼林抚育、探索义务植树与扶贫相结合的新做法、扎实有效地开展机关庭院绿化方面走出了新路子。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国土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始终走在前列。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建国初期营区“四旁”植树到20世纪90年代建设“园林式营院”,再到新世纪开展的“绿色营区”活动,使部队80%以上的营区达到了“四旁有荫、空地有绿、小区有景、四季常青”绿化标准。2003年,以防治荒漠化,恢复植被,改善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军事区域“三荒”造林生态工程的开展,一座座的“绿色长城”在荒山、荒滩、荒地上拔地而起。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全军共义务植树5亿株,飞播造林9000多亩,建成千亩以上义务植树基地230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0%。25年来,武警官兵共完成营区四旁植树2900多万株,植绿篱310多万延长米,营区环境质量明显提高。部队积极参加国家“三北”防护林、“保护母亲河”、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相继创建了“武警西部万亩林”等大型生态工程,25年来共出兵1230多万人次,义务植树4150万株。特别是武警部队官兵在护林灭火中的出色表现,为自己赢得了“森林的守护神”的称号。
铁路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在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活动中累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人数达到3837万人次,植树22亿株,建成义务植树基地558个,面积达到76230亩。
中石油集团公司25年来全累计义务植树8705万株,栽花2767万平方米、种草3218万平方米。石油矿区绿化面积达到390万亩。2001年中石油绿化办被全绿委、人事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称号。
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在绿化祖国的事业中,始终坚定不移地带领各族青少年和广大妇女开展形式多样的植树活动,建立起一大批青年绿化工程、生态环保工程、“三八”绿色工程等。不但为国家的重点绿化工程和生态建设作出了贡献,而且使广大青少年和妇女关注周围的环境状况,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义务植树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妇女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生态环境教育的一个新的有效载体和参与与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渠道。
重点绿化工程,义务植树的主战场
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推动下,我国的林业重点工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植树造林速度明显加快。许多地方把义务植树和各种生态工程造林结合起来,义务植树成了生态工程建设的主力军。在一些地方绿色通道建设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已经成为义务植树的主战场。
天保工程实施7年来,已累计完成荒山造林近6500万亩,封山育林超过1.3亿亩。工程区内森林资源持续增加,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少,生态治理初见成效。退耕还林工程实施6年来,已完成造林3.44亿亩,长江含沙量出现全线下降的趋势,黄河流域每年的土壤流失量已由16亿吨下降到13亿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造林近3300万亩,北京周边土地沙化由每年扩展515万多亩逆转为每年缩减192万多亩;“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累计完成超过6000万亩的建设任务,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65亿亩,工程区20%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农田林网控制面积由4.65亿亩增加到5.1亿亩,控制率由67%提高到了74%。全国累计营造和改培速丰林5552万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木材需求对资源保护的压力。许多地方还把造林绿化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造林绿化的积极性。一些部门、单位和社会团体在完成法定的义务植树任务外,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到绿化国土的行动中,造林绿化事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累累硕果印证了25年全民义务植树的伟大实践。今天,当我们一路走来,回望来路,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是加快国土绿化进程、改善生态状况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土绿化之路。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在改造自然,绿化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充满生机与活力。
2003年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参加义务植树时强调,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加强生态建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要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地坚持干下去,让祖国的山川更加秀美,使我们的国家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又是一年芳草绿,又逢一度植树节。
当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向荒山、田野、路旁、堤畔,栽下一棵棵小树苗,放飞一个个绿色的希望;当越来越多的绿地在人们的呵护下绽青吐翠,生机盎然。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付出努力,一个山更绿,水更清,天空更洁净的和谐的绿色家园一定能够实现。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