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建设沿海绿色长城
发布日期:2006-04-24
来源:国家林业局网站
4月2日至4月10日,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教授率领的、近10位全国政协委员以及来自于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等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海洋灾害预警机制”专题调研组,深入到广东深圳、珠海、湛江和广西北海、钦州、凭祥等沿海地区,对建立我国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和加快以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为主的海防工程,进行了长达两千多公里的实地考察调研。
江泽慧院长在调研会上强调,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工厂企业越建越多,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口密度很大,我国GDP总量中69.3%来自于沿海地区,而且是国防前哨,经济社会地位十分重要。与此同时,沿海地区处于陆海交替、气候多变地带,海陆之间巨大的热力差异形成显著的季风气候,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风沙海雾等重大自然灾害呈现越来越频繁的态势,海洋污染不断加剧,一旦发生灾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损失更加惨重。
江院长指出,“预警”和“防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都非常重要。环保、气象、地震、海洋等部门长期坚持预测预报,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也为我国科技进步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今后还必须加强建设。因为在防御海洋性灾害中,哪怕我们能够赢得宝贵的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就能挽救更多的生命、减少更大的损失。“防治”是根本,它以预测预报为基础。实践已经证明,加强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构筑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是防御海洋性重大自然灾害的根本性措施。科学研究以及无数次海洋灾难事故分析都告诉我们:沿海防护林体系对于消波解浪、保堤护岸,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村庄,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保障农业稳产高产,防风抗风,为沿海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以及保护海洋、减少污染扩散,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只能加强绝不能削弱。
调研组在一周多的时间内认真考察了各地的滨海湿地、滨海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农田防护林网、气象台站、海洋监测站点、重点实验室、实验示范基地、民用港口、军港等,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成就及现状,历史上海洋性灾害(包括台风、海啸、地震、赤潮、风暴潮、沙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受灾情况,各地海洋性灾害预测预报管理体制、机制和应急预案,各地制定并实施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与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投资体制和投资现状(包括国家财政投入、地方配套投资、集体经济投入、个人集资等以及列入生态补偿范围的情况),沿海防护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营权国有、集体所有、个人所有的情况和土地置换、赎买、合作补偿、资本化运作的情况),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科技支撑(包括树种林种结构、引种驯化、适生树种种苗基地建设、残次林改造、营林模式、病虫害防治、三大效益监测、标准化、示范试点和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各地滨海湿地保护、海洋性生物保护及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以及沙化、外来物种入侵情况等,逐项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数据。
调研组深入学习了各地加强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建设的好经验,探索研究了各地工作的特色;共同总结了我国防御海洋性灾害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包括预测预报基本建设以及预报能力的提高,以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包括红树林保护与发展、滨海湿地、滨海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的显著进步;同时也研究和分析了仍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特别是体制机制问题、法律政策问题、基建投入问题和科技支撑问题;并积极探索了解决这些重大问题的途径。
在调研组小结会上,江院长指出:本次调研是本专题的第三次调研,与前两次对福建、浙江等省沿海地区调研的结论一样:统一规划,集中力量,建立应急机制,资源共享,科学设防,切实加快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建设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大力提高我国防御海洋性灾害的综合能力,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我们再不下决心加快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建设和沿海绿色屏障建设的步伐,将会犯历史性错误。为此,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将抓紧时间,系统总结各地各部门的经验,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研究探索本领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专门报告,建议将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建设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方案,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巩固国防、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