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林业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四川省自1998年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1999年开展退耕还林以来,林业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阶段,原有的森林工业体系不复存在,林业面临产业再造的重大任务。面对新的形势,四川坚持把生态工程建设同产业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面向市场需求,采取政策启动、龙头拉动、典型带动、服务推动等多种措施,大力培育林业产业。到目前,全省已建立工业原料林基地157万公顷,经济林果及种苗花卉基地100多万公顷;人造板生产能力达到110万立方米,竹浆加工能力120万吨,纸和纸板生产能力突破140万吨,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05年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400.2亿元,比2000年增长236.3%;农民从林业上获得人均纯收入280元,比2000年增长121.4%,平均每年增加31.7元。对繁荣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林业产业进入发展新阶段。 一是体现了生态经济“双赢”的目标。四川林业产业是在林业工作重心实行战略性转移的新形势下发展起来的。随着砍树人向种树人、护林人的重大转变,天然林采伐区向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重大转移,毁林开垦向退耕还林的重大转变,四川省紧密结合生态建设,因地制宜推广林草牧、林竹纸、林药间种等多种治理模式,大规模营造生态林,有计划建设商品林,发展多元化生态经济。同过去以生产木材为主,对天然林实行掠夺性开发的传统产业相比,有着根本区别,是生态经济“双赢”的新型林产业。二是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迅猛。一大批业主应运而生,龙头企业相继崛起。仅“十五”期间,全省非公有制投入林业产业开发建设资金就达40多亿元,兴办林果、加工、营销等各类企业1万多家,为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在停止天然林经营性采伐的情况下,四川林业产业通过精心培育和结构调整,现已由恢复性增长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十五”期,保持了年均增长27.45%的高速度,不少重点生态旅游区和重点生态工程区,广大群众通过参与旅游开发,兴办林业产业走了致富之路。四是林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81:16:3调整为2005年的50:30:20,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五是产业布局区域化正在形成。以成都为中心的木竹家具制造、林产品贸易和种苗花卉业,川南地区的原料林培育业、林产加工业,川东北的木本粮油、木本药材业,盆中丘陵区的竹产业、经果业,川西北的生态旅游业、森林食品业都已具备一定规模,开始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附件:

相关稿件: